陸紹用?梁海華
摘 要:當前農村中學大量留守兒童、寄宿學生的存在使得主題班會的作用毋庸置疑。有效開展農村中學主題班會課,首先要了解學生所思,然后對癥下藥,確定主題。開展時,要注意主題明確,形式豐富,還要注意結合不同年級不同時期的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關鍵詞:農村中學;主題班會;高效改革
班會課是師生情感溝通的橋梁,是開展班級管理的有效途徑。主題班會課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平臺,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和較強的導向作用。成功地開展主題班會,能使學生成熟、熱愛集體,還能夠提高班級干部的管理能力,推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力,為班級注入新的活力。
但目前農村中學主題班會課開展從總體上看,質量不高,水平一般。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對班會課重視不夠
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惜擠出時間搞教學。班主任最常用的就是在班會課時間把學校要求強調的事三言兩語蜻蜓點水似的交代后,就進入所謂的正題——文化課的學習了。有些班級一個學期也不開一次主題班會,主題班會課徒負虛名。
二、主題不明確
當前,許多農村中學學校規定了每學期要有班會課,但并沒有定好具體的主題和開展時間,班主任的做法是傳達會議精神,內容一般不外乎:安全問題、紀律問題、學習問題以及衛生問題。這樣的講解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沒有吸引力,班會課成了“問題補救課”。即便有的班主任開展一次班會課,在舉行主題班會的時候,缺乏對主題的深刻研究,班會主題含糊不清。主題不清楚等于沒有主題。即便有的題目主題明確,可包含的內容太廣泛。四十五分鐘時間內很難把那么廣泛的問題討論清楚。
三、節目與主題聯系不緊
有的班會在設計的時候,為了渲染氣氛,把場面搞得紅火,穿插了一些文藝節目,而這些節目與主題沒有直接的聯系,結果這個班會看起來表面上倒是挺熱鬧,可是過后沒什么印象,看不出有什么教育意義。
四、表現形式單調
有的班會模式多少年一成不變,不管是程序,還是內容,都缺乏新鮮感。因為長期不夠重視,許多學生不明白主題班會課的實際意義,所以,主題班會課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可有可無,毫無興趣可言。
五、班主任點評不到位
我們也經常看到這種情形,班會剛一開始,老師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班會結束了,老師站在臺上宣布:今天我們的班會很成功。班主任太過籠統和簡單的點評使得班會課不可能達到完美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何把班會課開出成效?總體而言,一堂好的班會課應該具備“四有”:引入要有沖擊,學生要有反思,問題要有對策,探究要有收獲。要開好主題班會,既要抓住主題班會的主題設計,也要抓住主題班會的形式設計,抓住主題班會的過程設計;注意主題班會的思想性、針對性、全員性、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
具體而言,班會課的開展不妨從如下方面著手:首先,增強對班會重要性的認識。從學校領導、班主任到學生都應該明確主題班會課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其次,開展調研,選好主題,有計劃地開展。班會是給學生開的,所以首先要了解學生真正關心的話題。不妨設計一個簡單的問答式調查問卷:你喜歡我們現在的班會課嗎?你覺得從中受到的教育和啟發大嗎?你對班會課有什么好的建議或想法?了解了學生的所思所想,就要對癥下藥,確定班會主題了。每節班會課只要達到一個目的、解決一個問題就已經足夠了。主題班會的選題要有時間性 、針對性、操作性、創新性以及互動性。學校可選些貼近學生實際、教育重點明確、可操作性強的內容確定主題,也可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主題。主題分為大主題與小主題,一般上級和學校德育工作定的都是大主題,而主題班會課不能只用這個大題目,應必須思考這個大題目都有些什么內涵,然后以某一小點作為切入口,定出主題。在每學期里,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伴我行”“我的零花錢我做主”等主題班會課。定期開展主題班會課,學期初就計劃好,印發好各階段的開展主題,張貼在教室墻上,讓學生提早做好準備,收集相關的材料,這樣收效明顯。 第三,發揮學生積極性,鼓勵學生多參與。主題班會課的開展,并不是每一次都要班主任去組織,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組織,教師則“幕后操作”,要讓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能讓他們參與整個過程,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剛開始,班主任可以自己組織,慢慢引導學生上路,培養得力助手,久而久之,就可放手給班干組織,再然后是分小組負責或是學生輪流組織。這樣,學生也不會再覺得班會課無聊、枯燥、無事可干了,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人人參與。選擇主題,制定方案;搜集資料,并分類、歸納、整理資料,這些都可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學生會感覺班會是他們自己的活動,參與積極性會大大提高。班會課上,他們的表現以及觸動也會更深。第四,注意形式的多樣性。關注班會的主題重要,形式的創新和突破也很重要。可采用教師主講、師生討論、匯報、辯論、競賽、文藝表演等形式,主要是能發動全體成員共同參與,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時制宜。首先要注意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協調。 “普遍性”就是按照自己學校的優勢特點、地理位置,從本校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時事熱點,設計符合實際、面向全校的班會主題。“特殊性”是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特點和特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定主題開展班會課活動,捕捉學生亮點,讓每堂班會課都有聲有色,學生都有所收獲,對于改善班級體面貌起著重要作用。還要注意計劃性與偶發性的合理調整。班主任每個學期要設計出符合教育規律的主題班會計劃,并且按要求完成任務,做到“有的放矢”。同時,要考慮到班會主題并不是能夠完全預設的,也要利用生成性資源。
總之,當前農村中學的管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大量留守兒童、寄宿學生的存在使得主題班會的作用毋庸置疑。有效開展農村中學主題班會課,首先要了解學生所思,然后對癥下藥,確定主題。開展時,要注意主題明確,形式豐富,還要注意結合不同年級不同時期的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經過如上舉措,農村中學班會的開展定會有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羅燕萍.農村中學主題班會課開展的現狀與對策.中學教學參考.2012.12期
[2] 林仁霜.主題班會應做到四個“兼顧”.班主任之友.2010.05期
[3] 肖武桂.關于一次主題班會的思考.教師博覽(科研版).2011.03期
[4] 黃志峰.主題班會模式例談.班主任之友.2007.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