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驊
【摘 要】2004年《超級女聲》在湖南衛視開播,其敘事方式成為表演類真人秀節目初期階段的主要模式。2013年,浙江衛視推出《中國好聲音》,其敘事方式跳出了《超級女聲》式的傳統模式,被當下同類型節目競相模仿。本文運用敘事理論,以《超級女聲》和《中國好聲音》兩檔不同時期的代表節目為例,總結近十年來我國表演類真人秀節目故事敘事方式的變化。
【關鍵詞】真人秀 故事 敘事方式
一、我國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發展進程
真人秀作為一種電視節目形態,已經成為我國電視節目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一經開播,便掀起了一股選秀熱潮。
縱觀2004年至今,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狀況,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2004年—2012年:低門檻的全民娛樂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以《超級女聲》為代表。
2004年至2006年,表演類真人秀在《超級女聲》的熱潮下,內容愈加廣泛,如2005年安徽衛視的《貓人超級魅力主持秀》、2006的年東方衛視的《舞林大會》等。2007年,各地方衛視的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競爭更加激烈,江蘇衛視推出《名師高徒》、東方衛視推出《非常有戲》等。
2005年到2008年,以《超級女聲》為模板,演化出一系列包裝不同卻內核相似的節目。尤其在環節、沖突的設置上,參與者的構成上,都沿襲了《超級女聲》的模式。
經過2008年奧運年廣電總局對表演選秀類節目的控制,2009年至2011年,該類型節目又呈現出復蘇的勢態。如浙江衛視的《我愛記歌詞》、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等。但是,這一時期的表演類真人秀并沒有產生如同《超級女聲》那樣的影響力,而是較為平均地瓜分了收視率。
雖然這幾年表演類真人秀仍能夠獲得較高的關注,但其在環節設置、參與者、內容構成方面,并沒有大的突破,甚至有低俗化、“娛樂至死”的傾向。“PK”、“選秀”、“炒作”、“毒舌”、“黑幕”等詞語逐漸成為一個節目火爆的標簽。
從敘述學上看,這一時期的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主要特點為:評委——選手——主持人的參與構成、觀眾短信參與投票的互動方式、選秀競賽過程為主的敘述內容。一夜成名的價值觀取向更是無所不在地影響著觀眾,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參與者常出現低齡化的趨勢。
2、2012年至今:故事化敘事階段
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一播出,其收視率一路飆升到4.059,居46個城市同時段最高。節目中的重要元素——轉椅,也在這個夏天火了一把。當然,不僅僅只有“轉椅”賦予了這個節目的特殊性,其故事化的敘事內容,專業技能較高的參與者,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都成了這個節目成功的要素。
《中國好聲音》出現后,其敘事方式也被其他的表演類真人秀節目所模仿,如《我是歌手》、《舞出我人生》等,2013年的《快樂男聲》雖然其在敘述方式上試圖有所突破,但仍然沿襲了當年的風格,從收視率來看,《快樂男聲》的收視率對比《中國好聲音》,顯得相形見絀。可見,《中國好聲音》的敘事模式,將引領表演類真人秀電視節目形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2012年至今的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特點為:建構了評委(導師)——選手的二元模式,省去了原本備受關注的“海選”階段,更注重使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重視節目的故事元素。
筆者以《超級女聲》和《中國好聲音》為例,從敘述參與者、敘述內容和敘事方式三個方面來淺析近十年來,故事敘事在表演類真人秀節目中的變化。
二、當下我國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敘事特點
1、敘事者:選手專業化、敘事者結構簡單化
從敘述學角度看,每一個表演類真人秀節目都可以被分為兩個部分:“故事部分”,即“究竟發生了什么和對誰發生的”部分,和“話語部分”,即這個故事的講述方式。①表演類真人秀通常都會沿用一個大的進展脈絡,敘述者、敘述內容和敘事方式,是支撐表演類真人秀節目解決舊矛盾、產生新矛盾,使故事達到新的平衡,以此不斷發展的重要元素。
這一時期的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相對初期的節目,省去了“海選”的階段。雖然,“全民娛樂”依舊是表演類真人秀節目最重要的特點,但節目對參與者的專業要求越來越高,表演類真人秀已經進入到了更加高端的階段。
表演類真人秀節目敘事者結構多為導師(評委)——選手的模式。主持人從場內轉到場外,而在節目現場,主持人這一角色所需要完成的任務,被場內四位導師替代,如《中國好聲音》中有負責讓選手做自我介紹和提醒選手進入下一環節的哈林,有負責帶動現場氣氛的那英等。“導師——選手”的二元結構,使得導師和選手之間可以直接交流,讓節目收放自如。加之導師表演式點評,節目變得更有看點,氣氛也更加活躍。
2、敘事內容:競爭為輔,故事為主
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敘事內容的重點,已經偏向到刻畫選手的故事元素上。在《中國好聲音》中,甚至還有專門的《酷我真聲音》來深入挖掘選手的背景故事。根據時間統計,挖掘背景故事的時間與音樂的時間幾乎齊平。②
當故事成了節目中重要的感性元素,從敘述發展的共時性上來看,故事元素讓內容更加豐富,從歷時性上看,選手背后故事的情景再現,立體地詮釋了每一個選手,讓節目更加完整。
3、敘事策略:宏觀的沖突設置、多元的懸念設置方式
總結來看,當下此類節目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人對夢想的堅持和社會環境對人實現夢想的阻礙之間。
當故事成為節目內容構成的重要元素,沖突不再僅限于選手當時的表現,通過故事,人與社會的矛盾被詮釋。當下的表演類真人秀節目中,選手最常被問及的問題便是:“你有什么夢想”。選手也常常這樣表述自己:“曾經我是……”、“我的夢想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表演類真人秀不僅僅重在“表演”和“秀”,而是更加注重體現節目的人文思想。
懸念設置方面,故事元素的加入,使得其懸念設置開始偏向信息壓制的制作方式。
信息壓制是指一些信息只有敘述者知道,而敘述接受者則無法了解。③在《中國好聲音》中,信息壓制類的懸念通常最初源于敘述者對自己背景故事的敘述,這些言談喚起了觀眾的好奇心,隨之而來的便是更深層次對選手故事的挖掘,由此便形成了一個存在于節目之外的懸念。④ 《中國好聲音》通過斷點來設置懸念,但挖掘選手背后的故事,無論是“正能量”還是“黑幕”,都成了吸引觀眾、保持觀眾好奇心的又一方式,《中國好聲音》專門開辟了一個節目《酷我真聲音》來挖掘選手背后的故事,用來解釋《中國好聲音》節目中的信息壓制類懸念。
當下的真人秀節目,故事不僅是敘述參與者的標簽,而且是引發信息壓制式懸念的源頭。而使用信息壓制式的懸念制作方式也更適合擴展故事內容,促使故事不斷發展、豐富。
三、我國表演類真人秀節目敘事方式的變化
縱觀近十年來,我國表演類真人秀節目,其變化主要集中在敘述的參與者,敘述內容和敘述策略上。
首先,從敘述參與者來看,早期類似《超級女聲》的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參與者多為零門檻的全民表演,是一場原生態形式的真人秀。“海選”階段,數量龐大的選手,層次不齊的表演水平,成了節目的一大看點,雖然這樣的參與者構成盡顯表演類真人秀節目全民娛樂的特點,但也造就了節目“審丑”取樂的價值取向。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參與者不再是零門檻的普通人,而是經過制作方層層選拔才能登上電視平臺的專業水平較高的表演者,為觀眾奉上了一臺高水準的表演盛宴。
節目的敘事者結構也從“三足鼎立”發展成二元結構。“三足鼎立”指的是早期表演類真人秀節目“選手——評委——主持人”的參與者結構,這種構成模式簡單且穩定,成員敘述職責單一,在主持人的把控下各司其職。而當下的二元結構將場內主持人的職責分解給評委(導師),評委(導師)和選手的交流中對節目宣揚的價值觀進行強調,使得節目更具有靈活性和人文色彩。
其次,從敘述內容來看,早期節目的內容集中在表述節目的進程上,注重刻畫選秀的過程。如從海選到前50名,前10名,最后到前三名這樣的比賽流程是這一時期節目的統一敘事模式。選手的去留是最大的懸念,而選手背后的故事被淹沒在節目的競爭過程中。
可以說,電視在早期的表演類真人秀傳播過程中重視“直播”功能,而當下的節目內容的敘事重點已經偏向刻畫選手的故事元素上,重視了電視傳播“直播”和“再現”的雙重功能。故事已經從早期節目的背景元素上升為如今節目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了選手的標簽,是節目制作方重點打造的對象和節目生發意義不可缺少的元素。
第三,從敘述策略來看,早期節目由于是零門檻的全民娛樂,節目的沖突主要集中于選手之間,即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包含性格沖突、理念沖突和欲望沖突,這一時期的沖突主要以性格沖突為主,欲望沖突為輔。在競爭中性格沖突獲得優勢,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成了選手獲勝的關鍵。而當下的真人秀節目的沖突設置更加宏觀,為傳播正確的價值觀提供了喜聞樂見的形式。
懸念設置方面,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從信息延宕的設置方式轉向信息壓制類的設置方式。早期的表演類真人秀節目主要使用信息延宕的方式設置懸念,這種懸念設置方式由結構性懸念和興奮性懸念兩個部分組成。⑤結構性懸念始終是貫穿電視節目的總體大懸念,直到節目結束,懸念才會揭曉。興奮性懸念包含于結構性懸念之中,即每期節目制造并逐漸澄清的小懸念。而當下信息壓制的懸念設置方式,讓表演類真人秀節目的制作從以往單個節目的線性發展模式,轉變成以多個節目共同來闡釋懸念的并行模式,從而多方位地擴展了節目內容。
這種敘事方式感性、直接,并且更加適合電視傳播,在表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方面,有著早期表演類真人秀節目敘事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
參考文獻
①薩拉科茲洛夫:《重組話語頻道》[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5
②程耿、金妍、馮尚鉞,《“好聲音”中“好故事”的敘事學分析——以〈中國好聲音〉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3(4)
③戴衛·赫爾曼主編:《新敘事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④謝玲,《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敘事研究》[D].重慶大學,2007
⑤陳睿佳,《中國真人秀節目敘述范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6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