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龍
摘要:伴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新課改的實施,初中體育教學也正在經歷著改革,眾多一線教師開啟了體育教學的改革之路。筆者認為,要想真正讓體育課堂實踐人文精神的滲透,必須要積極引入“樂學”模式,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本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如何讓“樂學”走進初中體育,分別為: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倡導小組合作教學,促進合作交流;滲透開放教學理念,提高創新能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開放評價。
關鍵詞:初中體育 樂學 開放 合作教學 評價改革
初中體育新課程標準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生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它是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由此可見,初中體育課程教學肩負著重要任務——要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孔子曾在《論語》中提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學對于一個人學習動力的推動作用和價值所在。以下筆者結合初中體育教學現狀,認為“樂學”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一、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在筆者看來,和諧的課堂氛圍散發著理解的氣息,多數參與者都是在理解的狀態下參與課堂教學的,并且能夠在充分理解的課堂中參與活動,師生達到參與的水乳交融,并且在這種水乳交融的基礎之上,師生之間洋溢著精神對話。傳統的體育課堂,多半是學生參與各種緊張的練習,對于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挫傷,不少學生在緊張的課堂中,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針對一些上課前的熱身訓練,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做一些小游戲,以此讓學生進入課堂情境。比如有一次我開設了“貼藥膏”的小游戲,讓學生兩兩一組,兩個人圍成了一個大圈,再選兩個學生出來,一個追,一個跑,被追的人站到大圈里的任何一個人的旁邊,貼上去,同組的另一個人跑,追的人繼續追,直到抓到人才換。類似的小游戲作為課前的熱身運動,學生非常樂于參與其中。
二、倡導小組合作教學,促進合作交流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且通過多種途徑來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合作,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在倡導學生小組合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合理分組,善于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樂于交流、合作。
比如有一次開展接力賽的跑步活動,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小組合作開展比賽看哪個小組最終能取得勝利。在這個比賽中,我的目的是要學生充分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比如有的小組學生不善長長跑,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會有同組的學生去為他加油、鼓勵。在類似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團隊的重要性,為了團隊的勝利,個別學生可以克服障礙,達到終點。
三、滲透開放教學理念,提高創新能力
開放性的教學理念,是實現“樂學”的前提和基礎,不少教師如今還留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固步自封。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在開放性的教學課堂中逐步提升。有的教師上課比較死板,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完成體育活動就如同完成任務一般,毫無樂趣可言。而滲透開放性的教學理念,有助于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注入活力。
在課堂上注入情境教學,教師有意設定好教學景象,學生在情境中,激發自身的想象性思考,參與模擬練習。平日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自制一些用于體育活動的小器材,比如用易拉罐制成沙罐,用帆布做成小沙包,用廢棄車胎做成小秋千,都是既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通過動手與動腦能力的激活,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開放評價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學生相互之間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教師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差異,要有一個科學的、正確的態度。針對評價改革,這也是新課標提出的一個重點方面,傳統的評價方式,是將學生劃分成類似于“優良中下”的等級,而無個性化可言。筆者認為,“樂學”就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之間差異的事實存在,善于挖掘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之處,才是“樂學”評價觀的真正內涵。
評價中,我主要采用分層次評價的方式,比如針對一些體育尖子生,他們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我通常都采用鞭策的方式,針對一些體育后進生,我會欣賞和鼓勵,并且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有些學生雖然體育成績不好但是其他學科成績很優秀,相反有些學生其他學科不理想但是體育很好,作為教師,應該善于挖掘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關愛學生。
總而言之,“樂學”是一種教學模式,“樂學”更是教學的桃花源,也許我們無法全面完成“樂學”的目標,但是只要我們一線教師始終堅守“樂學”的教學理念,相信我們的教學之路會越走越穩、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錢霜霜.初中體育有效課堂“三步走”策略[J].教育界,2011(26).
[2]張曉光.讓教師“樂教”,讓學生“樂學”,[J].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8).
[3]韓鈺.初中體育網絡多媒體教學[J].神州:下旬刊,2012(1).
[4]柴云龍,初中體育教學方法談,[J],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2013(15).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