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就業方式的轉變,帶給高校學生新的機遇與挑戰。他們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影響著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和潛在問題的大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其中“亞健康”狀態問題表現的尤為突出,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相關問題進行現狀調查十分必要。本文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新疆大學等8所大學進行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同時對其心理亞健康進行多因素分析。目的是了解新疆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問題,找出引起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因素,為新疆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 心理亞健康; 現狀 調查報告
目前全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其中大學生心理和行為障礙率為16.0%~25.4%,近年來還有上升趨勢。而對于新疆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人數也在逐年增長。本研究采用(附表1)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測量表,隨機抽取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等8所大學的10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從民族、性別、同輩結構、家庭居住地、學科類型等五個維度對其進行分類并且詳細分析了新疆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程度和傾向。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7份,有效回收率92.72 %,其中漢族大學生595名,少數民族大學生有400名,男生131名,女生860名。城市大學生448名,農村大學生546名。獨生子女206名,非獨生子女788名。文科生680名,理科生314名。
一、對不同民族的學生心理亞健康分析
從表1中可以分析出: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在軀體化、強迫、偏執、抑郁和總分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在軀體化上,漢族同學的顯著高于少數民族的學生。(其平均值為20.36>17.70)。而在強迫這一維度,漢族同學的顯著低于少數民族的學生。(其平均值為16.70<18.30)。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業人才。大學生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應該獨立的思考和解決問題。一些民族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應對和支配時間,當學業出現問題時,心理負擔加重,造成惡性循環。另外,由語言障礙引起的心理問題。由于民族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城市和農村語言環境有差異,其原因是民族雜居和民族集中居住相互學習語言勢必有它的利與弊,并且,在少數名族聚居地大部分人傾向于用母語交流,這就對其漢語水平有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語言基礎不齊,學習勢必會有困難,從而其自卑和壓抑的心理會略顯高于漢族學生。調查中還發現,大部分少數名族學生來自南疆及邊遠地區,邊遠地區學生對大學抱有更高的期望,他門把上大學看成改變自己命運的突破口,把大學看成是高中的延續,對學習存在不太合理的認識,對網絡,社團活動等對自身能力素質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他們面對大學生相對松散的課程安排,往往產生更多的煩悶情緒。學習的實際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反而使得他們與同學慢慢疏遠,進而導致歸屬感得不到應有的滿足,導致其焦慮,抑郁,社交主動性更加差。
二、不同性別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狀況分析
從表2中分析得出,不同性別男女生存在顯著性差異,由其均值可知,男生的顯著性高于女生的。性別因素分析不同性別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分布有顯著差異,男生心理亞健康持有率高于女生。
中國傳統觀念賦予男人更多的責任,同時也磨練了男生的意志,依賴性比女生低,自信心較強,更能承擔責任;這種觀念在少數民族身上同樣根深蒂固的存在,并且其程度還要高于漢族。而大多數女性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比較依賴他人,一旦遭受挫折,就比較容易自卑,情緒低落,思考、處理問題能力較差、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相對于男生而言,女生更容易發生心理亞健康。生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心理健康,這也是男生的心理健康比女生好的原因之一在心理方面,大一年級作為剛進入大學生校園的新生,對大學校園生活充滿新鮮感,對大學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比較樂觀,通過高考而成為大學生的一員,使其自信心倍增,表現出較強的幸福感。同時,大一學生剛入學不久,尚且感受不到來自就業方面的壓力,整個精神狀態良好。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對大學生活己不再有新鮮感。而且,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也不斷在提高,隨著畢業的臨近,就業壓力在很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狀態,引起情緒低落或緊張不安。相對于大一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焦慮水平,更容易發生亞健康。
三、同輩結構相異的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分析
從表3分析,在人際關系敏感和偏執、抑郁這兩個維度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存在顯著性差異。在人際關系敏感中,獨生子女的顯著性水平低于非獨生子女,(其平均值為16.56<18.09),但是偏執和抑郁維度上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其其平均值為24.56>22.21)
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相比較,其獨立性更強,他們相對缺乏兄弟姐妹之間從小的互幫互助,會在生活的環境里與周圍同齡群體建立人際關系,且獨立性較強。所以他們能較之非獨生子女有良好的人際處理能力。同理,其獨生子女的特殊性導致其無論物質還是精神上都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其分享能力會弱于非獨生子女,在遇到問題上可能更容易產生偏執傾向。他們一般在家都會受到寵愛甚至是過分的溺愛,憑借著各種優越條件,很可能養成驕傲蠻橫的性格,只要是我想要的必須要得到。當這些獨生子女融入到一個大環境時,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時,很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適應能力差而感到失落,某方面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或很強的嫉妒心理,驕傲蠻橫的性格又使自己的交際能力變弱等等。
四、家庭居住地不同的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分析
數據分析結果(表4)表明,城、鄉大學生在均值差異不具有顯著性。但城、鄉大學生在退縮、攻擊等維度上均值都比較低,即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發生率極高。新疆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持有率與家庭居住地沒有顯著性關系。無論城鄉,新疆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主要集中于焦慮、沖動、自卑以及偏執和抑郁上。
從對被測中隨機抽取城鄉學生各兩名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到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心理壓力大的現象,而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排解自身壓力的方法和技巧,在遇到苦悶和煩惱的時候很少借助運動,唱歌,傾聽等積極的情緒宣泄手段,個別學生采用沖動性行為,甚至喝酒、打架。而無論城鄉差別,女孩子更傾向于選擇消極對待壓力等心理問題,往往會選擇逃避等方式去被動處理問題。
五、學科類型不同的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分析
從表5中分析出:文科生與理科生在“焦慮”“強迫”“自卑”“性心理”“退縮”“精神病傾向”以及“總分”七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理科生在焦慮維度上顯著性高于文科生。(其平均值23.73>21.68)
文理生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具有差異性,文科生比較敏感和情緒化,性格比較活潑;理科生比較理性,性格沉穩。他們所學習的科目類型對其心理也具有一定的影響,理科偏重于推理、實驗等,自然科學要求追求真理答案的統一性,其學習研究壓力更重。而文科生學習內容偏向于人文社科類,他們的學習和研究內容更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其思維更偏向于感性。它們之間產生的差異性可能與文理科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觀念與思維方式不同有很大關系。
【小結】
大學生出現心理亞健康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于其影響因素,要科學的分析,才能明晰大學生亞健康的現狀。高校教育者,應該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從民族發展的未來和關愛學生的高度和角度來看待這樣問題。調查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問題的根源,以期探索最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我們發現了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和隱憂,教育工作者就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黃光揚.高等師范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測試.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30):135-136.志,
[2] 徐岫茹.心理危機干預及健康教育.中國健康教育,2003,19(7):513-515.
[3] 王偉,戴楊毅,姚新中主編.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應用倫理學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15
[4] 李蘇建, 吳人鋼, 徐惠霞. 某校理科與文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 2000, 21: 233-234
從對被測中隨機抽取城鄉學生各兩名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到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心理壓力大的現象,而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排解自身壓力的方法和技巧,在遇到苦悶和煩惱的時候很少借助運動,唱歌,傾聽等積極的情緒宣泄手段,個別學生采用沖動性行為,甚至喝酒、打架。而無論城鄉差別,女孩子更傾向于選擇消極對待壓力等心理問題,往往會選擇逃避等方式去被動處理問題。
五、學科類型不同的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分析
從表5中分析出:文科生與理科生在“焦慮”“強迫”“自卑”“性心理”“退縮”“精神病傾向”以及“總分”七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理科生在焦慮維度上顯著性高于文科生。(其平均值23.73>21.68)
文理生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具有差異性,文科生比較敏感和情緒化,性格比較活潑;理科生比較理性,性格沉穩。他們所學習的科目類型對其心理也具有一定的影響,理科偏重于推理、實驗等,自然科學要求追求真理答案的統一性,其學習研究壓力更重。而文科生學習內容偏向于人文社科類,他們的學習和研究內容更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其思維更偏向于感性。它們之間產生的差異性可能與文理科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觀念與思維方式不同有很大關系。
【小結】
大學生出現心理亞健康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于其影響因素,要科學的分析,才能明晰大學生亞健康的現狀。高校教育者,應該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從民族發展的未來和關愛學生的高度和角度來看待這樣問題。調查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問題的根源,以期探索最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我們發現了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和隱憂,教育工作者就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黃光揚.高等師范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測試.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30):135-136.志,
[2] 徐岫茹.心理危機干預及健康教育.中國健康教育,2003,19(7):513-515.
[3] 王偉,戴楊毅,姚新中主編.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應用倫理學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15
[4] 李蘇建, 吳人鋼, 徐惠霞. 某校理科與文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 2000, 21: 233-234
從對被測中隨機抽取城鄉學生各兩名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到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心理壓力大的現象,而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排解自身壓力的方法和技巧,在遇到苦悶和煩惱的時候很少借助運動,唱歌,傾聽等積極的情緒宣泄手段,個別學生采用沖動性行為,甚至喝酒、打架。而無論城鄉差別,女孩子更傾向于選擇消極對待壓力等心理問題,往往會選擇逃避等方式去被動處理問題。
五、學科類型不同的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分析
從表5中分析出:文科生與理科生在“焦慮”“強迫”“自卑”“性心理”“退縮”“精神病傾向”以及“總分”七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理科生在焦慮維度上顯著性高于文科生。(其平均值23.73>21.68)
文理生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具有差異性,文科生比較敏感和情緒化,性格比較活潑;理科生比較理性,性格沉穩。他們所學習的科目類型對其心理也具有一定的影響,理科偏重于推理、實驗等,自然科學要求追求真理答案的統一性,其學習研究壓力更重。而文科生學習內容偏向于人文社科類,他們的學習和研究內容更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其思維更偏向于感性。它們之間產生的差異性可能與文理科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觀念與思維方式不同有很大關系。
【小結】
大學生出現心理亞健康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于其影響因素,要科學的分析,才能明晰大學生亞健康的現狀。高校教育者,應該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從民族發展的未來和關愛學生的高度和角度來看待這樣問題。調查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問題的根源,以期探索最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我們發現了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和隱憂,教育工作者就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 黃光揚.高等師范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測試.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30):135-136.志,
[2] 徐岫茹.心理危機干預及健康教育.中國健康教育,2003,19(7):513-515.
[3] 王偉,戴楊毅,姚新中主編.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應用倫理學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15
[4] 李蘇建, 吳人鋼, 徐惠霞. 某校理科與文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 2000, 21: 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