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舉+高雪+吳雁彬+廖春花
摘 要:我國大學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發展迅速,但存在培養定位不準、培養路徑單一等問題。韓山師范學院通過建立政教協同的管理體系、構建“2+1+1”的課程體系、打造“三位一體三協同”的實踐體系、設計基于能力為中心的評價體系、拓展校企協同的廣度與深度,匯聚多方力量,通過多種途徑,鍛造多樣化能力,多元協同、復合培養,畢業生能較好滿足旅游業對知識結構全、綜合素養高、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的需要。
關鍵詞: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培養路徑;多元協同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 17-0130-03
一、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旅游高等教育貢獻良多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人才需求旺盛,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發展迅猛,規模急劇擴大,學科、專業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2年旅游管理已升格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與工商管理平行。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為旅游業培養、輸送了大批高素質行業急需人才,為我國旅游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旅游教育規模急劇擴大的同時,旅游管理出現明顯的人才培養供需矛盾。一些地方院校的旅游專業開始出現萎縮之勢,尤其是單校旅游專業本科生數量萎縮的趨勢已有加速和擴散的情況。近年來,高校旅游專業本科生的就業成了一大難題;即使能在本行業就業的,往往也流失嚴重。旅游本科畢業生的業界低就業率及高流失率與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及其對專業人才的渴求形成鮮明對比。旅游高等教育從規模盲目擴張到逐步停滯及至萎縮的發展過程,顯示出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與我國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繁榮昌盛相背離,與中外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勢頭相背離。這種背離所能證明的,不是旅游業不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是旅游高等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出了些問題,不適應或不能滿足旅游業發展的要求,說明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出了問題。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對我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供需矛盾進行仔細調查和思考可以發現,在旅游高等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3個問題:(1)發展過快過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后,高校實行了大規模的快速的擴招,此時又恰逢我國旅游業開始井噴式增長之時,故高校旅游教育發展尤為迅速,旅游管理成為我國高校覆蓋最為廣泛的學科之一,到2011年,全國已有967所高校先后設立了旅游管理本、??茖I,我國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茖I在校學生達到數十萬人。由于發展過快過急,導致整體開辦水平提升不快、培養質量良莠不齊。(2)培養定位不準。旅游高等教育特別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一個合理定位的問題,在這方面雖然很多高校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總體上仍然不盡人意,突出體現在就業上,旅游管理本科畢業生與旅游管理??粕⒙殬I高中、職業技校的學生相比在專業操作技能上處于劣勢,而同旅游管理碩士相比理論功底又明顯不足,因此,在行業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強,處在一個較為尷尬的狀況。(3)培養路徑單一。長期以來,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重理論知識,輕操作技能,重學歷文憑,輕工作經驗,脫離經濟、脫離生產的傾向。目前,我國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旅游專業脫胎于傳統學科,如管理、經濟、地理、歷史、外語、中文等,專業背景往往呈現較為濃厚的母體色彩,缺乏應有的主體特色并進而導致培養路徑單一。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目標未能與社會、市場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適應,未能匯聚多方面力量,通過多種途徑、鍛造多樣化能力,多元協同、復合培養。
(四)基于現狀分析的改革方向
綜上分析,對于非研究型的大學特別是地方高校而言,其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養途徑改革重點要明確認清旅游行業及旅游企業最迫切需要的是知識結構全面完整,綜合素養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因此,人才培養路徑改革要緊密圍繞這一基本判斷和能力結構來展開,為達此目標,必須在管理體系、課程體系、實踐體系、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
二、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多元協同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協同創新成為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都作出了積極推動協同創新的戰略部署。協同創新是指圍繞創新目標,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作、相互補充、配合協作。從國內外實踐來看,高校協同創新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類別,內部協同創新是指高校內部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外部協同創新的主要形式就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特別是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產業、地方政府進行深度融合,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與模式。無論哪種形式的協同創新,其參與主體都擁有共同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
(二)多元協同培養是旅游業發展的客觀需求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一體化進程加快,世界旅游活動和旅游業的擴張,以及國內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現代化,國內旅游、出入境旅游迅猛發展,我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旅游大國。2012年,我國共接待入境游客1.24億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00億美元;國內旅游人數29.6億人次,收入22 706億元人民幣;我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8318萬人次,多項指標均處于世界前列。旅游業的高速成長對旅游人才提出了質和量兩個方面的更高要求。從社會對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看,從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者應具備的條件,包括積極的行為動機,豐富的功能性旅游管理知識和商務知識,較強的實踐組織管理能力;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應具備的條件,包括本專業的專業知識,立體的經濟知識、管理知識和行為科學知識,良好的道德素養、協調能力、創新精神、價值創造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制度設計能力等。如何培養真正能適應旅游業界新要求的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開放實踐型人才、“專通”結合型人才,是目前各大地方旅游院校面臨的緊迫難題;這就需要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產業、地方政府進行深度融合,構建產學研多元協同的人才培養路徑與機制。endprint
三、韓山師范學院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多元協同培養路徑的創新與實踐
韓山師范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廣東省屬本科師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國瓷都”等美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市。韓山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學科開辦于2001年,至今年已招收本科生13屆,已有9屆畢業生、就業率達100%。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人才培養路徑創新,特別是在我院于2013年申獲廣東省質量工程項目——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多元協同培養路徑創新與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實踐,已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效。
(一)多元協同培養路徑改革的基本思路
地方院校旅游高等教育的應用型、職業化性質,決定了其教育內容應當是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的。高校人才培養方向、過程、步驟從根本上影響著人才的特征和質量,高校特別是地方院校如何對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路徑進行改革和創新,是當前旅游高等教育面臨的一道難題。韓山學院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多元協同培養創新與實踐探索的基本思路是:以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為目標、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理清多元協同人才培養路徑、建設多元協同培養平臺、構建多元協同培養機制;再通過多元協同評價體系來檢驗多元協同培養的效果,以此進一步推動專業教學改革。
(二)多元協同培養路徑改革的主要目標
1.理清多元協同路徑
準確定位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深入研究和實踐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方向、過程、步驟、重點等,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理清多元協同培養路徑。
2.建設多元協同平臺
通過校內教學及改革、本地社區公益實踐、校外基地見習、校外企業實習等人才培養多元協同教學、實踐平臺的建設,培養真正適應旅游業界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管理人才。
3.構建多元協同機制
構建多元協同培養的體系和機制、建章立制,將多元協同的經驗和成果通過制度的形式有效固化下來,保障多元協同培養路徑的順暢及多元協同教學、實踐平臺的有效運作,切實提高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的應用管理能力,增加學生參加校外實踐管理活動、創新活動的數量和質量。
4.確保多元協同效果
通過理清多元協同培養路徑、建設多元協同培養平臺、構建多元協同培養的體系和機制、有效運營多元協同培養平臺,確保能夠拓寬學生的就業通道、并提高行業有效就業率、穩定率和專業發展。
(三)多元協同培養路徑改革的具體做法
1.建立健全政教協同的管理體系
成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領導小組,成員由學院主管教學領導、教務處領導、二級單位主管教學領導及學科帶頭人組成,旅游管理多元協同人才培養路徑創新與實踐在其統一領導和協調下開展工作,具體負責人才培養路徑創新與實踐改革有關制度建設、“多元協同”教學模式具體培養方案的制訂、對提供培訓平臺的實踐教學基地進行評估、實施“多元協同”人才培養管理、教學質量監控及推動具體實施工作。在此基礎上建設多元協同培養制度,突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多元協同、復合培養的研究取向和實踐取向,加大專業資源投入,建立各種獎勵和激勵機制,實施績效綜合考評。積極推進“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走班制教學、校外課程教學、學分制教學、雙導師制教學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
2.構建“2+1+1”的課程體系
進一步調整優化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多元協同的“2+1+1”的課程體系,以將學生打造為知識面寬、語言能力突出、職業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其中,“2”即前2個學年,為“通識、基礎課”教學年,為專業適應性體驗階段,學習的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平臺課。采取“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方式,建設旅游管理學科基礎平臺,即將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烹飪專業進行全方位整合,開設學科基礎平臺課。第一個“1”,即第3個學年為專業教學年,此階段突出和加強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以及烹飪專業方向課學習,重點加強主干專業課程建設,側重培養學生運用學到的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根據我校旅游管理與馬來西亞、泰國聯系緊密的特點,在第3學年中開設泰國語、馬來語等第二外語作為專業選修課,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后一個“1”,即第4個學年為“專業特色”教學年,專業強化和實踐階段,重點安排能夠強化、提高旅游企業特別是酒店經營管理能力等專業特色強、實踐性強的課程,同時,在國內外知名旅游企業等進行專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設計,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復合能力。
3.打造“三位一體三協同”的實踐體系
“三位一體三協同”的實踐體系即:“課堂實驗教學—課外科研項目實踐—專業實習(含見習)”——“三位一體”和“課堂理論教學與創新型實踐教學相協同”、“國內校企協同培養與國際合作交流培養相協同”、“產、學、研相協同”——“三個協同”。該體系依托校內外、國內外實踐基地,以橫向課題為牽引,增設貫穿大學四年的“課外科研項目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大學四年中必須參與一項課外科研項目(前三名),把學科建設成果轉化為本科教學的優質資源,實現從學習型向職業能力型、從單知識點向多知識點、從單一的課內向課內外相結合模式的轉變,打造出“實踐環節”多層次、全過程不間斷的培養路徑,使本科生通過接觸實際,經受鍛煉,真正體察到創業的艱辛和快樂,從而實現早進課題、早進社會?!叭灰惑w三協同”全程滲透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采用導師制,從大一第一學期末綜合師生各方面的情況為每位學生配備指導教師,每名導師指導學生人數在8人以下,導師全程指導學生除了課程實驗教學以外的所有實踐教學,評定所指導學生“課外科研項目實踐”課程的成績,協同專業實習(見習)帶隊老師完成學生專業實習(見習)成績的評定。部分優秀學生可利用教學實踐周、寒暑假時間到協作單位或實習/實訓單位進行短期培訓。
4.設計基于能力為中心的評價體系endprint
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對學生職業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學評價手段,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在能力和技術上與實際工作脫節,學生就業后不能很快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為此,我們改革了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應用型本科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制定和完善基于學生職業能力為中心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標準上,將“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發展能力”作為學生職業能力評價的一級指標,分別占能力總評分的20%、20%、50%和10%,每項一級指標再設二級、三級指標,并標出各自的權重系數和評價標準,一共設有一級指標4項,二級指標23項,三級指標41項。在這個評價體系中,評價的主體是多元協同的,教師不再是評價的唯一主體,社會企業及學生本人都應成為評價主體;評價的客體是多元協同的,不再以一張試卷評定學生課程成績的優劣,考核評價方式改變為開卷或閉卷筆試、口試、設計制作、技能操作、用人單位鑒定等多種,評價方面涵蓋出勤、紀律、學習態度、回答問題、作業、章節小測、實際操作、技能比賽成績、課程設計制作成果等多種方式。同時,對學生能力的綜合評價不再只停留在校內評價,人才培養的水平需要社會認可,所以在評價體系中,社會評價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此引進企業一線專家,共同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和評價,通過授課、指導課堂實訓、擔任校內外實訓指導教師和擔任職業競賽評價等多種方式來進行。
5.拓展校企多元協同的廣度與深度
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從以下幾方面繼續拓展多元協同合作的廣度及深度:第一,突破傳統合作企業的行業和范圍,實現合作企業的多元化。例如,除了酒店和景區,還嘗試在旅游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建立實習基地;第二,利用本地區的東南亞僑胞資源,拓展海外實習基地。第三,在合作中積累經驗,逐步提高合作企業的層次和豐富實習崗位的安排。第四,在目前就業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嘗試開展“人才訂單”和“股份合作”的深度合作模式。第五,借助校企合作基地,鼓勵任課教師柔性下企業,到合作基地掛職鍛煉或與合作基地聯合完成應用型科研項目,促進“雙師型”教師成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
ndtjgb/qgndtjgb/201302/t20130221_30027.html.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