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常州 李如友
[摘要]選取2000—2011年江蘇省13個地市的旅游外匯收入為連續時間序列的指標數據,用泰爾指數衡量江蘇省旅游經濟水平的區域差異,結果表明:2000—2006年以及2008—2011年江蘇省各地市旅游經濟呈現出明顯的趨同趨勢;2007—2008年出現短暫的趨異趨勢;2000—2005年及2011年以區間差異為主,2006—2010年以區內差異為主;蘇南地區的旅游經濟差異遠遠高于蘇中和蘇北地區;蘇南地區呈現出趨同趨勢,而蘇中和蘇北地區呈現出趨異趨勢。江蘇省旅游經濟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區域旅游資源稟賦、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配套設施、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政策和區位優勢。提出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蘇南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打造區域旅游品牌,大力發展蘇中和蘇北地區旅游業,加強旅游產品創新與研發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旅游經濟;均衡發展;泰爾指數;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9-0055-05
[作者簡介]黃常州(1974-),男,江蘇東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旅游開發與規劃。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3SJD790027)。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對旅游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推進旅游業發展成為縮小區域差異的有效途徑之一。1997年歐洲聯盟條約明確提出了旅游業應發揮縮小區域差異的作用[1],國家旅游業“十二五”規劃和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都提出了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江蘇省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也提出要推動旅游業與區域經濟互動以及統籌城鄉旅游業協調發展。
21世紀以來江蘇省加快了旅游業發展步伐,但受旅游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地理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條件等因素影響,旅游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差異顯著。旅游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經濟均衡發展問題受到旅游界廣泛關注,引起了眾多學者和專家的重視。王濤和宋衛彬對江蘇省旅游經濟的發展現狀展開分析,為推動旅游業發展、建設旅游強省提出了一系列建議[2]。高超和陸玉麒分析了 1998—2004 年江蘇省內各市旅游經濟的總體差異及空間特征,闡釋了旅游經濟空間差異繼續擴大的成因并提出了縮小差異的對策[3]。龔魏魏利用標準差與變異系數衡量江蘇省旅游經濟水平的區域差異,分析得出江蘇省旅游經濟水平區域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提出了協調各區域之間旅游業發展以及縮小區域差異的有效對策[4]。宣國富和趙靜應用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理論,利用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規模分析法對江蘇省旅游經濟的等級規模、結構特征及演化規律進行研究[5]。方法林以江蘇省13個地市為研究單元,用泰爾指數分析2000—2010 年江蘇省旅游經濟的空間結構特征,揭示了江蘇省旅游經濟發展的時空差異和變化規律,分析了影響江蘇省旅游經濟空間差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江蘇省旅游經濟南北協調均衡發展的建議[6]?,F有的關于江蘇省旅游經濟發展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把江蘇省13個地市作為獨立的研究單元,而缺少對蘇南、蘇中和蘇北區域間及各區域內部旅游經濟差異的分析。本文利用泰爾指數來研究江蘇省旅游經濟差異情況,探討各地市旅游經濟相對差異的變化趨勢,并提出旅游經濟均衡發展的對策,對促進江蘇省旅游經濟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江蘇省旅游經濟差異格局
江蘇省擁有豐富的旅游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旅游業起步較早而且發展迅速。進入21世紀以來,江蘇省旅游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旅游外匯收入從2000年的72384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565297億美元,增長了681倍。2011年江蘇省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外匯總收入的947%,僅次于廣東和上海,在全國列第三位,已經成為著名的旅游大省。旅游業在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旅游總收入占江蘇省GDP總量的1145%。江蘇省旅游經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區域不均衡性。為了準確、全面地考察江蘇省各地市旅游經濟發展狀況,本文采用入境旅游發展指數來分析各地市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其公式為:
江蘇省旅游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差異,入境旅游發展指數最高的是鎮江,為22027;其次是南京和揚州,分別是19046和19419;接著是蘇州和常州,這五市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入境旅游發展指數均大于1。江蘇省旅游經濟發展不均衡,發展較快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蘇南和蘇中,蘇北發展緩慢。全省有八個地市的入境旅游發展指數小于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差距較大。而淮安、鹽城、宿遷三市的入境旅游發展指數甚至不足02。
江蘇省旅游經濟的地區差異到底有多大? 差異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這種差異是在逐年增大還是逐年縮??? 差異擴大或縮小的原因是什么?弄清楚這些問題是縮小江蘇省各地市旅游經濟差異,實現全省旅游經濟均衡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擬以地級以上城市為地域單元,對江蘇省11個地級市以及南京和蘇州兩個副省級城市的旅游經濟差異進行研究。由于在研究區域旅游經濟差異時,需要選用能夠衡量各區域旅游經濟整體情況的指標,根據數據的可獲取性和區域間的可比性,從旅游經濟角度出發選用的主要指標有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及旅游總收入等。本文選取江蘇省內各地市旅游外匯收入作為基礎分析數據。原因有以下兩點:其一,旅游外匯收入指標較早在我國各地開始統計,統計方法比較成熟,具有可比性和延續性的特點。其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優先發展入境旅游,所以作為我國旅游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旅游外匯收入指標能很好地反映我國旅游產業各方面的發展情況。而某些年份的國內旅游收入和旅游總收入等指標統計資料不全,口徑不一致,數據相差較大[9]。
鑒于資料的可獲得性,在時序段上選擇2000—2011年連續時間序列。數據主要來源于2001—2012年《江蘇統計年鑒》。在測量泰爾指數時,需要對區域進行分組,按照《江蘇統計年鑒》,將江蘇省分為三大區域: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蘇南有五個城市,即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京市以及鎮江市。蘇中有三個城市,即南通市、揚州市和泰州市。蘇北也有五個城市,即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連云港市和宿遷市。
(二)研究方法
泰爾指數又稱為熵指數,是一種常用的衡量區域經濟差異的計量方法,由數學家Shannon C E和 Wiener N所建立,而Theil H則最先將其應用于經濟分析及預測,故經濟學上又稱為Theil系數,即泰爾系數。該數值越小,代表區域間的不均衡程度越小。它的優點在于可以將總體差距進行分解,從而看出總體中各組對總體差距的貢獻值及變化趨勢。它可以被分解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來衡量地區之間的不均衡程度,另一部分則用來衡量地區內部的不均衡程度[9-10]。
三、計算結果與分析
(一)計算結果
(二)趨同與趨異特征分析
4蘇南地區的旅游經濟差異遠大于蘇中和蘇北地區
從區內泰爾指數的分解結果來看,蘇南地區的泰爾指數始終遠高于蘇中和蘇北兩個區域的泰爾指數。計算2000—2011年蘇南地區的泰爾指數對區內泰爾指數的貢獻,從數據來看,蘇南地區的泰爾指數對區內泰爾指數的貢獻,最低的是2011年,為4572%,2002年最高,為8374%。而蘇中和蘇北兩個區域各年份的泰爾指數始終低于0015,對區內泰爾指數的貢獻較小。蘇南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優于蘇中和蘇北地區,而蘇南地區的五個城市中,蘇州和南京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又遠遠高于另外三個城市,蘇南地區內部差異性較大。所以,在縮小區內差異時,應該主要致力于降低蘇南地區的區內差異。
5蘇南地區呈現趨同趨勢,而蘇中和蘇北地區呈現趨異趨勢
蘇南地區的區間泰爾指數不斷下降,表明蘇南地區的旅游經濟相對差異在不斷縮小,而蘇中和蘇北地區的區間泰爾指數有變大的趨勢,表明蘇中和蘇北地區的旅游經濟相對差異在擴大。所以,江蘇省旅游經濟差異整體呈現趨同趨勢主要是蘇南地區的貢獻,而蘇中和蘇北地區沒有貢獻,甚至起到一定副作用。
四、江蘇省旅游經濟非均衡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區域旅游資源稟賦
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江蘇省旅游資源豐富,但區域間旅游資源差異比較明顯。省內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蘇南和蘇中地區,蘇北地區的旅游資源比較貧乏,截至2010年底,江蘇省共有9家全國5A級景區,分別是:南京2家,蘇州3家,無錫2家,常州1家,揚州1家[12],其中蘇南地區有8家,蘇中地區1家,而蘇北地區無5A級景區。
(二)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直接影響旅游吸引力。交通業、通訊業等產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如果一個地區的交通條件比較發達,可以帶來更多的客源,更好地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提高地區旅游的吸引力,進而擴大客源市場規模,優化客源市場結構。
雖然蘇中和蘇北地區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但仍落后于蘇南地區。2011年,蘇南地區的高速公路密度為466公里/平方公里,蘇中地區的高速公路密度為270公里/平方公里,蘇北地區的高速公路密度為371公里/平方公里,蘇南地區的高速公路密度最大。表明蘇中和蘇北地區相對蘇南地區來說,交通條件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旅游配套設施
旅游配套設施是否完善對旅游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旅游配套設施主要指旅游接待設施(包括停車場、酒店、飯店等)、旅游購物設施、娛樂設施、醫療救護設施等。飯店和旅行社是旅游配套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江蘇省進行的星級旅行社評定中,五星級旅行社都集中在蘇南地區,蘇中和蘇北尚無。五星級酒店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有72家,而蘇中和蘇北地區分別只有5家和6家,比蘇南地區少很多。這表明蘇南地區的旅游配套設施較完善,這也是導致江蘇省旅游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四)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程度。經濟越發達,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旅游消費能力就越強。同時,經濟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旅游配套設施較為完善,有利于吸引旅游投資,對旅游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11年,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GDP總量分別是296351億元、913313億元和1074433億元,蘇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蘇中和蘇北地區。
(五)政策環境
政策因素是指政府在進行經濟干預時所制定的各種政策和采取的各項措施。江蘇省為了提升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于1984年提出了“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發展戰略,重點發展蘇南地區經濟,為蘇南地區旅游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因此蘇南地區旅游業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而蘇中、蘇北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近年來江蘇省為縮小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差距,旅游業發展重心由蘇南轉向蘇北地區。
(六)區位優勢
良好的區位條件會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增加旅游收入,促進旅游經濟發展。蘇南地區地處長江和沿海交匯處,水陸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旅游經濟發展較快。蘇北地區距離長三角核心區較遠,經濟輻射作用不明顯。區位條件的劣勢,造成了蘇北地區經濟和旅游業發展全面落后于蘇中和蘇南地區。
五、促進江蘇省旅游經濟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對江蘇省旅游業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產品宣傳工作。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對旅游開發的土地使用、資金投入標準,促進江蘇省各地市旅游經濟均衡發展。對蘇中和蘇北地區,要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加快旅游產品的開發速度,改善旅游基礎設施條件。通過開發文化旅游、海濱旅游、生態旅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實現在旅游產品、客源、市場和線路等方面與蘇南地區的互補合作。建立區域旅游發展協作機制,各地市應加強協作,進一步縮小江蘇省各區域旅游業發展差距。
(二)充分發揮蘇南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蘇南地區具有良好的旅游資源稟賦,完善的基礎設施,而且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旅游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明顯,完全具備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的條件。蘇南地區應加強內部合作,促進旅游業高水平均衡發展,打造在國際和國內有較強影響力的黃金旅游區。發揮蘇南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通過沿江、沿海、沿大運河等重要軸線的城市旅游合作,發揮幾大城市的旅游輻射作用,帶動蘇北和蘇中地區的旅游經濟增長,從而實現江蘇省旅游經濟均衡發展。
(三)打造區域旅游品牌
區域旅游經濟差異催生了旅游中心地、核心區、旅游圈及旅游帶,并且使區域旅游形象及品牌逐漸形成。但是如果完全依靠市場自我調節,其自發形成區域旅游形象及品牌的時間會相對較長。所以,應在做好蘇南地區旅游主打產品基礎上,通過政府主導,開辟培育出精品旅游線路,盡快形成全國知名甚至國際知名的旅游品牌,有效帶動周邊地區旅游業發展,實現全省旅游經濟均衡、持續、快速發展。
(四)大力發展蘇中和蘇北地區旅游業
經濟發達程度會影響某一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與旅游業整體實力,因此應大力發展蘇中和蘇北地區經濟,加快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如建立區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詢系統、旅游導引系統等。蘇北和蘇中地區要積極開拓入境旅游市場,吸引更多客源,增加旅游收入,促進旅游經濟快速增長。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蘇中、蘇北地區應積極招商引資,深度開發旅游資源。實現區域旅游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開發出具有地區特色的高品質旅游產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培育旅游品牌。
(五)加強旅游產品創新與研發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旅游者更加強調個性化,傳統的旅游產品已不能滿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蘇中、蘇北地區應該在挖掘自身資源潛力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重新配置原有的靜態旅游要素,加以情景化和動態化定位,加大旅游產品創新與研發力度,實現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旅游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Wanhill SPeripheral area tourism: A European perspective[J]Progress in Tourism Hospitality Research,1997(1):47-70
[2]王濤,宋衛彬江蘇旅游業發展迅速[J]江蘇統計,2003(5):28-30
[3]高超,陸玉麒江蘇省旅游經濟空間差異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4): 6690 -6691
[4]龔魏魏江蘇省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研究[J]北方經濟,2010(9):80-81
[5]宣國富,趙靜江蘇省旅游經濟等級規模結構及演化[J]旅游科學,2011,25(5): 23- 32
[6]方法林旅游經濟空間差異分析與對策研究——以江蘇為例[J]江蘇商論,2012(2): 113-116
[7]萬三敏河南省旅游經濟趨同與趨異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0(5): 123 - 126
[8]趙映慧,修春亮,姜博等1990年代以來空間極化研究綜述[J]經濟地理,2010,30(3):383-387
[9]王錚,葛昭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多重均衡與轉變前兆[J]中國社會科學,2002(4): 31-39
[10]李國平,范紅忠生產集中、人口分布與地區經濟差異[J]經濟研究,2003(11): 79-86
[11]魯鳳,徐建華基于二階段嵌套錫爾系數分解方法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地理科學,2005,25(4):401-407
[12]江蘇省旅游局江蘇導游基礎知識[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13]王為農我國欠發達地區低成本推動型新農村建設道路[J]經濟研究參考,2006(42):16-21,47
(責任編輯: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