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杰
【摘要】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格塑造與某些特定意識的培養緊密相聯。包括堅毅的品格、事業至上的觀念、生態道德觀念和科學探究意識等。
【關鍵詞】生物教學 生態道德 人格塑造 意識培養
學生的人格是學生能力特征與品德特征的綜合,其塑造過程與素質教育的本質密切相聯,離不開教育與社會發展對人的整體人格的期待與追求。反應到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即是某些特定意識的培養。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部分明確指出,“學習生物學課程是每個未來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經歷,其學習成果是公民素養的基本組成”。這就要求教師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做出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通過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良好意識,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幫助學生塑造堅毅的品格
學生堅毅品格的塑造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所體現出的、與生物科學發展相關的素材,并有所拓展,來作為培養學生堅毅品格的有益資源。事實上,一部生物學科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生物科學家奮斗的歷史。從19世紀初開始,推動生物學科迅速發展的每一項重大進步,包括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Schleiden)和施旺(T.Schwann)建立的細胞學說、德國病理學家魏爾嘯(R.Virchow,1821—1902)提出的細胞病理學說、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的巨著《物種起源》、奧地利植物學家孟德爾(G.J.Mendel)遺傳定律等,無一不滲透著科學家們的心血和汗水,包括科學家們為科學而獻身、為真理而奮斗的堅毅精神。這些在教材內都有所體現。例如,孟德爾身居修道院,付出了漫長的8年時光,經過不懈地研究與努力,終于提出了為后世遺傳學奠基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兩大規律,卻限于當時的社會認識而不被世人尤其是宗教階層承認。面臨來自世俗和宗教的巨大壓力,直到1884年1月他死于腎病之前,仍然堅信“人們重視這一成果的日子一定會到來”。8年的時光付出和巨大的社會壓力面前,孟德爾仍選擇了堅持,這就是一種堅毅,一種人格的巨大力量。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在講授到“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北師大版生物教材,第二十章第3節)一節時,能夠結合課本對孟德爾的介紹進行拓展使學生對此有所了解,對學生堅毅人格的形成,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幫助。
二、培養學生事業至上的觀念
十幾歲的初中學生已經在懵懂中有了初步的建功立業的夢想。以此為前提,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人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拓展生物教學的資源,以生物學發展史上的一些杰出科學家作為榜樣影響和教育學生時,就要在介紹這些科學家們令人矚目的生物學成就的同時,還要介紹他們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優秀的敬業精神,力求在無形的熏陶中培養學生形成“業精于勤,荒于嬉”的認識,樹立事業至上的觀念。
三、增強學生的生態道德觀念
近200年來,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人類加大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開荒種地、采伐森林、開采礦藏、興建城市、發展工業等,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如水土流失、森林銳減、土地沙化、物種滅絕、環境污染等。以2013年被媒體廣為報道的癌癥村事件為例。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表示,癌癥村的出現是因為工業排污導致地下水被嚴重污染,村民引用了被污染的水而致罹患癌癥。這樣的村莊數量已超過200個,密布于我國中東部地區。這說明,人類的行為已經嚴重破環了自然界的平衡,進而又危害到人類自身,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保護環境的警鐘。對此,教師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可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進行宣傳。
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生物學科的科學方法,在各種探究活動——尤其是實驗活動中,要努力把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掌握生物科學研究的過程、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積極性,最終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也是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的另一個基本理念“倡導探究性學習”,也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充分理解科學探究的重要內涵,并形成與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更新,要采取“提出問題——進行觀察——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得出結論”的模式進行教學。如教材第十五章研究“動物運動的方式”會用到蝸牛等動物,我就把一只真蝸牛帶入課堂,引導學生去觀察、發現,以多種方式感知蝸牛的運動,最后得出相關結論,以此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總之,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格塑造與某些特定意識培養緊密相連。“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課標語),每一名教師都要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因材施教,“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課標語),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