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 導學案是新課程理念下轉變教學方式,由“教”變為“導”的產物,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實現教學高效化。要進行化學學案導學,就要編寫科學、合理、有效的導學案,如:結構上要有一定的格式,在內容的編寫上要合適,在學案的使用上要有效,使用完之后,還要對學案進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一整套適應本校學生學情的導學案。只有科學、合理、有效的導學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 導學案 有效教學 化學教學
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理念,由此可見讓學生學會自覺學習的重要性。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案導學”就是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式,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為載體,以教師的指導或輔導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使教學過程由“教”變為“導”,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而且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實現教學高效化。要進行學案導學,就要編寫科學、合理、有效的導學案。下面我就將在編寫和使用導學案過程中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交流。
一、全篇結構上要有格式
每一課時都有一份導學案,我們一般把每一課時的導學案分為以下欄目:學習目標、導學過程、隨堂練習、學習檢測等。其中,“學習目標”板塊是整篇導學案靈魂,統領全篇,其他板塊均為其服務,作為它的子系統,因此,它在位置上居于篇首,編輯上應用不同字體或橫線隔開的方式予以區別對待。導學過程、隨堂練習、學習檢測等欄目之間是并列的關系,因此,在編輯上,這幾個欄目既體現整體,又相對獨立。
由于課的類型有新授課、復習課和講評課等,不同的課有不同格式的導學案。以新授課的導學案為例,其格式如下:
【學習目標】(簡要地寫出三維目標)。
【復習回顧】(可有欄目,主要是對上一節課檢測、本節課引入的試題)……
【學習新知】(接下來,是新課內容)……
【隨堂練習】(建議有的欄目,新授知識最好通過試題檢測來鞏固)……
【學習檢測】(課后作業,控制在2頁以內)……
導學案的頁眉等也要統一,格式如下(一定要有編號,編號有利于學生進行整理裝訂) :
(學校名稱)初三化學導學案(編號) 主備課:(教師姓名) (編寫時間)
二、內容編寫上要合適
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導學過程”是一篇導學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是導學案的最重要的設計內容。 “導學過程”要實現導學功能,學生首先要知道怎樣學和學什么,其次學生要知道具體可執行的程序和研究的問題。也就是說,導學過程首先要告訴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然后進行學習活動的設計,把“學習方式”細化為學習活動中的可執行程序(包括學習指令或指導語言),把“學習內容”細化為在學習活動中的系列問題。縱向上,把學習方式及程序概括為“學線”,把學習內容及問題概括為“問題線”,導學過程是圍繞“學線”和“問題線”實現的自主學習,這兩條線既并行又相互聯系,具體編寫如下:
1.復習回顧:“溫故而知新”,即通過對原有知識和技能的復習可以獲得新知。 特別是與本課時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我們在上課一開始復習,或插入式復習,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編寫《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導學案時,我們根據實際內容的需要,把復習回顧改為課前練筆,設計相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為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做準備,以便練習時直接用數據計算,節約時間。如:
【課前練筆】
【課前熱身】
2.學習新知:新受內容是主體,要根據具體內容編寫,充分體現教師對重難點的把握,以及教師對教法和學法的運用。
(1)使學生學習有路——關鍵詞填空。
導學案中不僅要有學習目標,而且要有學習過程。導學案對于那些盲目不知道如何學習的學生來說,應該是一條容易通過的學習之路。
例如:在導學案《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的編寫中,利用化學特有的手段——實驗,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自主構建、歸納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導學案特有的方式——填空,把握概念的關鍵詞,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特征。如:
【活動與探究】取少量物質分別放入試管中,加入適量水,攪拌,靜置,觀察實驗現象。放置一段時間后再觀察,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歸納】
(2)使學生學習有法——技巧提示。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充分說明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它是獲取知識的金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因此,改進課堂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他們“會學”。
例如:在《溶液組成的表示——溶質質量分數的應用》的學案編寫中,我們設計問題討論并總結方法,而且對相關題型給予解題技巧的指導,幫助學生輕松作答。如:
【討論】改變下列條件,溶液中各組分的量應如何改變?(變大或變小或不變)
三、濃溶液和稀溶液
(一)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增大的方法(溶液的濃縮)
【解題技巧】抓住濃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列出式子: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練習】……(略)
(二)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降低的方法(溶液的稀釋)
(3)使學生學有所見——廣開思路。
在化學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更要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要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廣開思路,重視發散思維。
例如:在《溶液組成》的導學案中,安排了實驗“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實際操作中會出現很多問題,精心選擇典型問題。如:
【討論】 配制后,如果測定該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10%,則可能的原因有?
讓學生自己歸納,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他們觀察的敏銳性,對問題原因可能性進行預見,重視發散思維。
(4) 使學生學習有勁——分層提問。
學習是漫長而又枯澀的活動。只有不斷成功,不斷開發潛力,才能不斷充盈力量。設置導學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實施分層遞進提問,做到“低起點、小臺階”,既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松,又能體會到登上一個個臺階的喜悅,從而增強登上下一個臺階的信心和勇氣,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物質的溶解性——結晶》的導學案編寫中,學生對蒸發結晶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理解降溫結晶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便于理解,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思維,輕松理解,并逐級提問,如何設計方案從硝酸鉀和氯化鈉(少量)的混合物中分離出硝酸鉀并思考如何從硝酸鉀(少量)和氯化鈉混合物中分離出氯化鈉等:
【討論】1.……(略)
2.根據右圖討論問題。
3.為什么將熱的硝酸鉀溶液降溫會結晶?
【練習】……(略)
【例題】設計實驗方案,從硝酸鉀和氯化鈉(少量)的混合物中分離出硝酸鉀。
【思考】如何從硝酸鉀(少量)和氯化鈉混合物中分離出氯化鈉?
三、學案使用上要有效
導學案的使用是導學案實現高級目標(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基礎目標(文化知識的掌握)的關鍵。它的實施分為三個環節:課前預習、課堂探究和課后拓展。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學中發現、思考、生疑、再思考、獲知。課堂探究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關鍵過程。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合作的樂趣,體驗獲知的快意,體驗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性。教師適時精點,更能達成教師“導學”功能的落實。課后拓展是落實基礎目標(文化知識掌握)的重要保障。
四、后續工作上要進行修改、完善
導學案是教師集體備課的結晶。利用集體備課,首先由中心發言人主講學案,主要圍繞以下四點進行:①學案的設計意圖。②學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④如何根據本校或本班實際,對學案進行增刪。老師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和情況,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學案進行修改、補充、糾正、完善,最后形成一整套適應本校學生學情的導學案。
總之,要讓學生主動學習知識,教師必須轉變角色,接受“教師應當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而并非知識的傳授者”的觀點,利用導學案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共同體”,正確發揮教師在教育體制和教育對象之間的“中介”作用,這樣才能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