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馮萍 程麗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要整體把握,別讓過多的碎小的問題成為學生心中的“痛”;注重課堂提問的精煉,別讓過多的一問一答代替學生的整體感悟;注重文本細節的品評,別讓人文味沖淡了語文味,在語文的百花園中不斷解放自己,滋潤自己,成長自己。
關鍵詞:整體感悟;課堂精問;語文味;人文味
縱觀時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耗時低效的作業仍然“耀武揚威”地占據了學生的很多時間,教改之路上的師生仍然深陷于題海之中。試卷多、考試多,學習時間過長,睡眠嚴重過少,心理壓力過大,已經成為不少高考學子的常態。竊以為,整體把握語文閱讀,注重課文內容的取舍,注重課堂提問的精煉,注重文本細節的品評,也許能夠解決這一困擾語文教學的問題。如何既能減輕課業負擔,又能打造高效課堂,應該成為語文教師時時在頭腦中不斷思考的話題之一。
一、整體把握——別讓過多的碎小的問題成為學生心中的“痛”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中有一篇課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篇幅較長,人物眾多,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較多。教師在教學時,絕不能過多地糾纏于詞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面面俱到的“全景式”教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標準的這一提法尤其適合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抓住以下兩個問題即可:
(1)林沖由隨遇而安、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這個思想性格的轉變是怎樣完成的?
(2)課文有哪些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
課堂的教與學,緊緊圍繞“風雪”,抓住“風雪”,研討“風雪”,在深入品評文字背后的溫度之后,學生必將明白:景物描寫雖著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寫,或側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動情節層層發展、螺旋式發展的作用,有力地襯托了人物性格。
整體把握課文的關鍵在于追求“一課一得”,而不是“一課多得”。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寫法和特點,參照“閱讀提示”設計一兩個重點問題,或從學情中產生,或從單元重難點中確立,或從表達方法上歸納,總之是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問題。在其中應該篩選什么、舍棄什么、警惕什么,實在是個“巨大”的問題。但這樣的工作值得一試,值得教師邁出建設性的步伐。
二、多讀多悟——別讓過多的一問一答代替學生的整體感悟
林沖離開草料場去買酒,這一段描寫中有幾個動作,體現了林沖性格是細心謹慎的。與其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討論中打轉轉,不如抓住環境描寫的句段中多讀一讀,把主要詞語圈下來進行品評、揣摩和鑒賞。正如孫紹振所說:“在學生忽略掉的,以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無奇的地方,發現精彩。”
以下句段一定要多讀一讀:
“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恐怕火盆內有炭火延燒起來,搬開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沒了。……依舊把門拽上,鎖了……門旁只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
多讀,多品味,多鑒賞,才能悟出林沖安分守己、辦事謹慎的性格。細心的學生也許更能悟出:草料場起火并非林沖疏忽所致,自然揭示出陸謙等人的借刀殺人的陰謀,使情節發展具有合理性。
三、細節品評——別讓人文味沖淡了語文味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有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變化中的人物性格及精妙的環境描寫。這兩者其實是相輔相依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二者物性相依,猶如火之熾、水之潤、冰之寒。教學時不應抽離環境描寫,單獨去討論人物性格。
例如,林沖聽了,大驚道:“這三十歲的正是陸虞侯。那潑賤賊也敢來這里害我!休要撞著我,只教他骨肉為泥!”此處的細節描寫在體現他武藝高強的同時,更突出林沖的怒火燒心,照應原文中的“只教他骨肉為泥!”同時也為下文他的奮起反抗打下伏筆和鋪墊。
還比如,“放下花槍、葫蘆在雪里,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搬開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一個八十萬禁軍的教頭竟然落得如此謹小慎微,可見高太尉等人對人性的摧殘到了何等殘忍的地步!
瞧,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疾惡如仇的人物形象,就這樣在環境描寫和尖銳的人物矛盾描寫中漸漸清晰,漸漸“浮出水面”。當學生建立了對語言文字運用的敏感,體察到文字的璀璨、靈性和多重意蘊,語文味與人文味自然會合二為一。但愿師生都能建立這樣的敏感,在語文的百花園中不斷解放自己,滋潤自己,成長自己。
作者簡介:張馮萍,女,1981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山西省孝義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詩歌鑒賞的語言表達能力。程麗,女,1985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山西省孝義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