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學生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以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學思想。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情境;生活經驗,作業設計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所以,我們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數學思維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數學的智慧魅力。下面,我就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對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向大家進行詳細說明與闡述。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賦予數學知識生活氣息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在數學抽象概念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建起溝通的橋梁,將數學知識蘊藏在學生所熟悉的場景或事物中,賦予數學知識生活氣息,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是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使他們不知不覺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10章《軸對稱》中“生活中的軸對稱”這節內容時,我們不要一上來就給學生講解有關軸對稱的概念和知識要點,而是對學生說:“同學們,一直以來,對稱的形式被認為是美麗、和諧且真實的,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民間的藝術剪紙,中國古樸建筑天壇,還有楓葉、蝴蝶、京劇臉譜等。掌握了對稱的奧妙,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一些圖形的特征,我們也能以此為靈感創作出更多對稱的作品,用來裝點我們的生活。現在,就請大家和我一起走進軸對稱的世界去感受它的奇妙和美麗吧!”這樣,我通過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歷,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軸對稱,將它置于富有生活氣息的情景中,可以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圍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加強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傳統初中數學教學,教師往往采取數學公式、數學習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和鞏固數學知識,這種抽象呆板、枯燥乏味的學習方式只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喪失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大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的累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才能使學生在思維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中。
比如,在學習了九年級上冊第24章《圖形的相似》中“相似三角形”這節內容之后,我們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一次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到學校操場上觀察旗桿并測量出它的高度,學生會根據學到的有關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想出以下解決方案:用木尺測出旗桿影長,然后根據木尺長度和木尺影長比例與旗桿高度和旗桿影長比例相等原則,計算出旗桿的高度。這樣,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的數學生活經驗就變得更加豐富,學生也深刻體驗到了數學在現實
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們也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
意識。
三、作業設計生活化,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欲望
我從事初中數學教育事業多年,發現大部分教師在給學生設計和布置作業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意圖,總是將自己搜集到的習題隨意丟給學生讓學生去完成,經過這樣的反復訓練,學生做作業的效果不但收獲甚微,甚至引起了學生的厭惡和反感。因此,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應該著力于作業形式的新穎有趣和內容的豐富多彩,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比如,我們可以將數學作業與學生生活進行有機結合,拉近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距離,這樣數學作業就會變得具有吸引力,才會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興趣。
比如,在學習了七年級下冊第10章《一元一次不等式》這章內容之后,我們可為學生設計這樣的作業習題:假如今年十一黃金周,你父母打算帶你去旅游,在旅行社咨詢價格時,A旅行社說:“可以選擇購買團體票,這樣會給你按原價的三分之二算。”B旅行社說:“可以購買一張全票,剩下的人則享受半價優惠。”A、B旅行社全票價格均為150元。那么,這兩家旅行社哪家合算?這樣,因為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學生都有探索問題的欲望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看待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提煉數學,在數學中引入生活,使學生深刻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教學思想,以使我們初中數學課堂再現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賈青松.遵循生活化原則,優化初中數學教學[J].新課程學習:上,2014(03).
作者簡介:陳培林,男,1978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嶺鎮東山中學,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