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艷
【摘要】在高校英語專業二外日語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很好地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容樂觀。本文以筆者的二外日語教學實踐為基礎,以湖南城市學院為例,調查、研究、分析了目前高校二外日語的教學現狀,提出了分層教學的改革方案。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校英語專業 二外日語 分層教學
在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外語人才就業競爭激烈,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雙語”、“多語”、“專業”+“外語”人才就業時競爭力更強,英語專業學生若具備有一定程度的日語水平就更具就業競爭力;伴隨考研隊伍的逐年增大,二外日語作為英語專業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也顯得極其重要,從升學和就業來看,作為英語專業的二外日語學習不可不重視。
第二外語是高校英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和必修課,據調查顯示,大多數高校英語專業以日語作為第二外語,根據教育部制定頒布的《大學日語(第二外語)教學大綱》,二外日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譯和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使學生能以日語為工具,獲得專業所需要的信息,并為全面提高日語運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可據筆者對湖南省內幾大高校的調查了解到,二外日語課堂教學大多以行政班級進行授課,每班30人左右,大部分高校英語專業二外日語課程開設3個學期,共192到216課時,教材和教學內容也大致相同,教學任務比較重,教師課堂教學的方法大都是傳統的講授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教學一學期比一學期難于管理,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在二外日語(2)、二外日語(3)的課堂里聽“天書”或做別的事,基礎好的學生又覺得進度太慢,課堂所獲無幾,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只適應了一部分同學的需要。
以湖南城市學院為例,英語專業二外課程是從第五學期開課的,一共開課三個學期,共128課時(64課時+32課時+32課時),開設課時相對較少,使用教材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規劃教材《新大學日語標準教程》(基礎篇1、2),此教材一冊15課,規定教學時數為60學時,教材特點是詞匯語法量大,課堂四個課時學完一課書有些速度太快,練習、尤其是口頭練習時間不夠。
第五學期開設的二外日語(1)學生上課積極性相對較高,學生對于一門語言的入門顯然有些好奇心,日語入門相對容易,學生課堂聽課認真,作業完成情況很好,不少同學課后自主復習預習,所以按行政班級授課中,在“平等教育”下學生也各有所獲,期末考試及格達標率相對較高。從歷年教學實踐來看二外日語(2)、二外日語(3)就完全不同于二外日語(1)了。
到了第六學期二外日語(2)的課堂上,學生們的狀態有了明顯差別,大家對這門語言有了更多地了解,有一部分同學一直都學得很好,保持著學習熱情,他們覺得進度太慢;有一部分在吃力的積極跟進,還有一部分同學知難而退,沒有了學習興趣和動機,甚至開始放棄日語學習。班級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狀況。
基于以上這些現狀,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提出了高校英語專業二外日語(2)和二外日語(3)的課堂分層教學法,以探索一條更適應目前二外日語教學的有效途徑,使各層次學生都學有所獲。
分層教學理論古今中外由來已久,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現代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能力的差異,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么大,而且也不是完全穩定不變的,只要教育的時間充分,教育的方法得當,具備適當的條件,這些差異是可以改變的;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兩種水平——學生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提出選擇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組織對教學過程的控制,從而在規定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二外日語課堂分層教學法研究所采取的樣本,主要為湖南城市學院英語專業學生。
樣本情況:
依據自愿原則,結合學生日語(1)期末考試成績,按照日語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的不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將自己帶的四個行政班級96個學生分為甲、乙、丙三個班,并且甲、乙、丙三個班的學生實行動態流動。
甲班:語言天分好,學習成績優異,基礎扎實,保持著較高的二外日語學習熱情(30人);
乙班:語言能力一般,學習成績良好,基礎較好,所有些吃力,但積極跟進(36人);
丙班:語言能力相對要低,學習成績在及格邊沿,基礎不好,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已無心跟班前進(30人)。
具體做法:
針對甲、乙、丙三個班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和需求(考研、考級、就業、期考達標等),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評方式。根據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在分層教學前,向學生介紹本層次學生的有關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考評標準等。
針對甲班學生,教學目標是除教學大綱的要求外,將教材上的詞匯語法做一些擴展延伸,增加相應的練習,每單元增加一節課視聽說訓練。以便有助于此班大部分學生考研考級的需要,擴大自主學習空間,以充實其二外日語學習的潛在可能性和滿足其學習需求。
針對乙班的學生,教學目標是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以教材為中心,并鼓勵其積極參與甲班學生的學習活動。基本保持原有的教學目標和內容。
針對丙班學生,必須達到“基本教學目標”,教材上的詞匯(2)和術語理解對學生不作要求,選作相應練習,課堂上采用復習、學習、預習三步走的反復呈現的教學模式,加入一些引導興趣的日本文化風情和影視短片欣賞,增加學生的興趣和學習信心,目的是使其輕松學習而學有所獲。
教學效果:
通過此次二外日語(2)分層教學實踐,感覺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甲乙兩班學生有了更高的學習熱情,課堂滿意度增加,丙班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進步顯著,大部分學生能跟隨前進,因此一定程度地實現了各層次學生的更好發展,保證了各層次學生都在進步。
三十課時完成日語(2)的教學任務之后,抽取2013年日語(2)的期末試卷給學生考試,考試結果是:
甲班優秀率100%(30人全在85分以上);
乙班優秀率47、2%,及格率100%(17人85分以上,36人全部及格);
丙班優秀率16、7%,及格率80%(4人85分以上,6人不及格)。
此次考試成績與2013年二外日語(2)考試成績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優秀率和及格率有了質的飛躍。
實踐證明,實施分層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形成了相對較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所有學生課堂上都有所收獲,實現學生的更大程度的發展。分層教學實施的同時,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教師的教學熱情、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地實踐探索中得到提升,使師生教學相長中充滿了活力。
但是分層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所分層標準量化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分層過于籠統,沒法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合理的層次定位,而且面對這種分層,個別學生有抵觸情緒;其次,分層教學方案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等,對于這些問題,還需要在今后的探索實踐中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蔣榮椿.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基礎[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4.
[2]田玲.中學數學“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實驗探索[J].山東教育,2002.12.
[3]胡善通,楊森宇,分層遞進,提高學生素質[J].上海教育,2000.
[4]付寶威,曹純.論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及其對“提高教學質量”的啟示[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9.
[5]王旭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學科教育,2002.
[6]朱燕麗.基于維果茨基理論的教學觀[J].考試周刊,2009.
[7]鄭健.淺談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J].外國教育研究,1990.
【基金項目】2013年湖南城市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