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社會情緒總體是積極健康的。但由于社會轉型而出現了復雜的狀況,焦慮、迷茫、抱怨等消極社會情緒在大學生群體中生成并逐漸蔓延。對此,高校管理者要給予高度重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提高大學生情緒彈性水平,優化社會環境,從而培育與維護高校學生社會情緒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消極社會情緒;情緒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全方位指導著大學生群體的學習和生活,引導大學生群體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總體來講,當前大學生群體的社會情緒是積極健康的,拼搏進取、樂觀包容、勇于創新是當代大學生群體社會情緒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社會轉型時期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不斷顯現,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大學生的社會情緒,導致消極社會情緒的產生,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高校和社會的正常運行。
一、大學生群體的消極社會情緒表現
(一)自我角色認識嬗變,產生焦慮和迷茫情緒
借鑒阿蘭· 德波頓的研究,身份焦慮是指社會成員對自己在社會中地位的擔憂。大學生的身份焦慮是指大學生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價值的擔憂。隨著中國教育和高考制度的改革,當前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大學生不再是鳳毛麟角,不再是準社會精英。大學生身份所附加的榮耀感與自豪感逐漸減少,更多的是對踏入社會的恐懼和迷茫。
這種身份焦慮情緒的具體表現為:第一,高校中考試作弊、評優賄選等問題突出。部分大學生過于看重作為“佼佼者”的身份和榮譽,企圖通過作弊、賄選等不正當手段來獲得積極的身份體驗。第二,大學校園攻擊性或自毀性的越軌行為頻現。必要的對自我形象和重要性的擔憂亦即適當的身份焦慮是大學生學習和奮斗的動力。然而,過度在意外在世界對自己的看法,將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失敗的過度敏感以及對他人成功的過分嫉妒。如果大學生的這種社會情緒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和宣泄,可能導致傷害同學、自我虐待甚至自殺等越軌行為。第三,大學生成為屌絲文化的代表性群體。網絡上盛行的屌絲文化成為大學生對某些現狀不滿和對自身身份焦慮的一種表達。這種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郁悶成為大學生群體的口頭禪,迷茫成為大學生群體的常態,自嘲成為大學生群體的時尚。本應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大學生卻自認是悲慘的一代,感嘆“人生就像是一個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悲劇)和餐具(慘劇)。”
(二)對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的認同感減弱,產生質疑和抱怨情緒
一方面,當前高等教育體制存在收費過高、盲目擴招以及機會不平等等種種不合理現象,褻瀆了高等教育在大學生心中的神圣地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可能存在缺少辦學特色或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難以滿足市場對高等人才的需求,再加上部分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缺少責任感和工作熱情,導致大學生群體對學校和教師的信任危機和認同危機加劇。從對部分教職員工有意見發展到對高校管理的質疑,對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產生懷疑,進而誘發大學生群體的不滿和抱怨情緒。
這種不滿和抱怨情緒的外顯表征主要有:第一,大學生逃課現象普遍。雖然高校有嚴格的學生管理制度,但大學生逃課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有研究發現,“將近90%的大學生有過逃課經歷。且無論專業課還是公共課,逃課頻次隨年級而遞增。”另外,隱形逃課成為大學生逃課的新動向,學生按時來上課,但從不聽老師講課,看小說、手機上網或者學習與授課內容無關的知識。這種 “用腳投票”的逃課行為,反映出大學生對高校教學內容安排的不滿。第二,大學生曝光、舉報或狀告學校的案例增加。導致此類案例發生的事件主要包括學校對學生不予錄取、取消學生學位、勒令退學或者亂收費等。類似案例的增加,一方面說明當代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增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前高校管理中存在一些問題。第三,大學生主動退學率攀升。大學生主動退學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對大學教育喪失興趣、對教育體制極度不滿甚至是失望或絕望,認為大學教育無法實現自己的現實目的與理想追求或者認為自己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與產出比例嚴重失調。第四,大學生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因為對大學收費、管理或服務等方面不滿,大學生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這類群體性事件通常目標明確,有具體利益訴求,但也有單純發泄不滿情緒的情況。
(三)對社會充滿期待卻自感無力,產生不滿或冷漠情緒
作為社會中思想最為活躍、情感最為敏感的群體,大學生群體本身存在著內在超我與本我的巨大張力。他們一方面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很好地習得了社會規范和秩序,但另一方面卻有挑戰當前社會規范和秩序的沖動;他們關注社會問題,但過于強調自我的主觀視角,往往容易陷入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無法自拔,如不能正確疏導,則可能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或冷漠情緒。
這種不滿或冷漠情緒的主要表現為:第一,大學生社會批判意識較強,“憤青文化”盛行。大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在其面對社會不公現象時,容易情緒激動,進而出現極端化言論。“憤青”普遍對社會和未來滿懷期待,但是過于消極、挑剔地看待社會現實。第二,大學生群體可能有一定的社會參與意愿,但實際的社會參與度不高。大學生在社會參與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實用性和利己性,社會參與內容主要與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相關,“校外兼職成為大學生校外經濟文化活動參與的主要形式。”對公共事務表現出一定的冷漠情緒。
二、大學生群體消極社會情緒的特點
(一)非理性
大學生在認識事物時,往往過于重視自己的主觀體驗和感受,其社會情緒相對感性化和簡單化,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特征。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以及生存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社會事實。由于各種原因,部分大學生導畢業后一段時間仍然生活窘迫、沒有目標,缺少良好、穩定的生活環境。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大學生不是冷靜地思考和分析,尋找問題的根本原因,積極理性地采取合理途徑解決問題,而僅憑直觀進行判斷、胡亂歸因,通過消極甚至是極端的方式進行情緒宣泄,不考慮長遠利益和后果,具有非理性。endprint
(二)感染性
在大學生活中,大學生群體生活圈狹小、交往對象同質性強,同學之間面對面互動時間長,因此大學生群體的消極社會情緒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傳遞性。當大學生群體中某個個體或某些個體具有消極社會情緒時,它就很容易通過各種媒介和途徑在大學生群體中快速蔓延和傳播。在一定條件下,大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相互影響,互通信息,個體社會情緒逐漸演變為普遍的群體社會情緒。進而可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在群集情況下,個體放棄獨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讓群體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進而放棄了責任意識乃至各種約束,最有理性的人也會像動物一樣行動!”
三、大學生產生消極社會情緒的原因分析
肯普爾(Kemper,T.D.)認為,絕大多數的人類情感都是真實的、期望的、想象的或回憶的社會關系的結果。同樣,社會情緒的發生會受到外部宏觀因素的影響。
(一)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期望與現實存在偏差
著名社會學家特納指出,人們幾乎總是帶著某種期望進入人際互動。當人們對自我、他人、情景的期望得到實現時,將體驗到中等強度的正性情緒;如果自我和他人的行動,以及情景沒有符合期望的標準,人們將體驗到負性情緒的喚醒。中國傳統文化和觀念中,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考上大學就等于“鯉魚跳龍門”,意味著人生的成功。在這樣的初始社會化過程中,學生習得的規范是考上大學意味著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成就一番事業,也意味著穩定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然而,現實中的高等教育并不能夠兌現大學生心中的美好愿景,種種“畢業即失業”的報道令大學生深刻體會到自身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大學生的認知和期望與特定的社會情境不一致,因而大學生的消極社會情緒就會被喚起。
(二)大學生學習生活中負性體驗的社會歸因
有研究指出,負性情感喚醒表現出“遠距離偏好”,即人們把失敗、沒有滿足期望、受到懲罰進行外部歸因,同時這種外部歸因還表現出跳過互動對象,指向社團單元和文化,宏觀水平的體制、分層系統、甚至國家系統。大學生學習、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了解社會的渠道有限,信息片面。分析與思考問題時,往往容易脫離實際。學習生活中出現的評優、評獎失敗或者兼職、實習過程中遇到挫折等,往往容易將其歸結為社會風氣或制度的原因,而不是從自身去總結和反思。這種自身負性體驗的社會歸因,容易造成大學生群體的消極社會情緒。
(三)外在于大學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規范的形塑
社會學家霍赫希爾德(Hochschild,A.R.)認為,在不同社會階層中,情感體驗的分布是存在差異的,處于社會下層的群體更容易獲得消極的情感體驗,而處于社會上層的群體更容易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結構分化加劇,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社會身份屬性的認知具有消極傾向,認為自己在社會分層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而大學畢業生“蟻族”、“蜂族”的生活狀況也會導致在校大學生群體傾向于將自己劃歸為社會下層。這種社會下層的階層歸屬認知使得大學生群體更容易獲得消極社會情緒體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群體由于自身閱歷尚淺、社會經驗不豐富等問題,對一些社會問題和現象缺乏深入分析判斷,容易滋生種種消極社會情緒,甚至誘發大學生群體性事件,對社會秩序和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當代社會發展以及和諧社會構建的背景下,對大學生群體的社會情緒狀況給予高度關注,正確認識并有效調節和控制大學生的消極社會情緒,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效能的關鍵。這對于指導大學生順利完成預期社會化,確保大學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去,以及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要從根本上減少或杜絕大學生消極社會情緒的產生,首先,學校和家長需要有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實現教育預期理性化,這是解決大學生群體消極社會情緒的基本前提;其次,高校在服務管理、專業設置以及學科教育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協調利益關系,盡可能減少大學生群體消極社會情緒的產生。第三,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拓展訓練或活動,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情緒彈性水平,緩解大學生消極社會情緒的負面反應;第四,高校應該建立多維度師生溝通機制和科學的大學生社會情緒監測預警機制,預防大學生群體社會情緒激化;最后,政府和社會還應該充分優化社會環境,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和完善社會發展機制和保障制度,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英]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M].陳廣興,南治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 李介,王雄雄.大學生逃課現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01).
[3] 李玉雄.當代大學生社會參與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高教論壇,2008(01).
[4]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5] [美]喬納森·特納.人類情感:社會學的理論[M].孫俊才,文軍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王文靜(1981- ),女,山東榮成人,山東女子學院社會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社會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