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信心的樹立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的一個重要目標。自信不僅能使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成功,也為學生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取得成就,獲得更多的滿足和幸福鋪平道路。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的學生自信心,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呢?結合數學教學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學習;教師;自信
一、賞識學生啟信心
人需要賞識,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一樣不例外。教師對學生肯定性的評價,往往會使學生感到老師賞識自己。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感受到老師的欣賞和尊重,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激發學習潛能。如,教學“100-49”的計算方法,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1)借助計算器計算;(2)做減法想加法:因為(51)+49=100,所以100-49=(51);(3)拆分法(各個擊破法),把減數49分成40和9,先算100-40=60,再算60-9=51;或者先算100-9=91,再算91-40=51;有的學生把被減數100分為50和50。先算50-49=1,再算50+1=51;(4)假設法:把100先看成99,先算99-49=50,再算50+1=51;或者把49看成50,先算100-50=50,再算50+1=51……在交流中每每學生出現新的想法時,教師就讓同伴評價與反思,看似簡單的計算,在算法多樣化的平臺上,學生的自信心得到較好的激發,學習能力得以培養。
二、體驗成功樹信心
成功是激勵學生努力的動力。當學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產生的自信心可以成為新動力,心理因素再次得到優化,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創造機會設法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讓每個有特長和潛能的學生都能脫穎而出,奪魁奪獎,發現真實的自我,體驗成功的喜悅,激活其自我提高的內驅力,使其產生良好的學習自信心、自尊心和所向披靡的心理
力量。
如,把一張紙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長7 cm,寬4 cm的長方形紙解決問題。學生先把長方形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將這4份平均分成2份,將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色的部分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通過操作交流,學生達成共識:■里有4個■,4個■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個■,是■。用算式表示是■÷2=■,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成功地獲取了答案,很容易就得出“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的計算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學生繼續驗證,學生很快發現剛才的結論不具有普遍性。如,■÷3,當分子不是除數的整倍數時,這個方法就不適用。矛盾再次被激發,學生此時的探究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通過再次動手操作,得到結論:把■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張紙的■,用算式表示是:■÷3=■,從算式中學生再次發現“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被除數的分子不變,被除數的分母和除數相乘,就是計算的結果。這時老師引導學生:把■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乘法來計算,算式是:■×■=■,比較這兩個算式,學生發現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分數除以整數知識的獲取,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品嘗到了參與的快樂,學習興趣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習過程變得精彩而不枯燥無味。
三、巧用錯誤護信心
數學學習是復雜的思維認知活動,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如果我們過于嚴格地糾正學生出現的問題,學生頻頻出錯、頻頻被糾正,就會無意識地挫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學習時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逐漸失去信心,質疑自己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天賦,容易導致變得謹慎寡言,進而無法主動參加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甚至放棄數學學習。所以,數學教師一定要善于觀察,哪怕是學生很微小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就要及時地進行鼓勵或表揚。盡可能地去了解學生心理,不讓他們伴有焦慮情緒,允許他們犯錯誤,讓他們坦然地犯錯,認識到出錯是學習中必然存在的,是學習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分析錯誤可以發現學習中的不足,獲取新知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劉敏嵐.論自信心的發展及影響因素[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2]付建中.心理學課程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05).
作者簡介:鄭碧石羨,女,1972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州市溫泉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