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可以通過“滲透點”適時進行德育,初步學習用聯系、變化的觀點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熏陶。
關鍵詞:數學教學;啟蒙教育;對立統一
教育家赫爾巴德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除了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外,還應結合數學學科特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和分析事物的習慣。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作粗淺的探討。
一、在活動中體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有決定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我們的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本身就是人們通過實踐得出的必然結論,對這些知識的教學我們何不讓學生自己再去實踐一次,用科學的方法自己去得到這一真理呢?所以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這一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推測一下圓錐體的體積是它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的幾分之幾?學生通過用眼睛看和畫剖面圖 等方法得出結論是大約占 ,同學們的假設對嗎?這時我告訴大家,估算只是一種假設,不能作為最終的結論,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接下來我讓學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用不同的方法做實驗檢驗這一結論。學生的方法可真多:(1)根據上升(或下降)水的體積求出比值。(2)根據同質物體的比重得到體積比。(3)測高度,根據高的比得出結論。(4)按書上的辦法做的。通過實驗,學生得出一個統一結論: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就這樣學生在活動中不但懂得了科學的結論不是用感官看出來或想出來的,而是通過實踐得出來的,而且培養了他們探索世界的興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二、在解題中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小學數學的題目千變萬化,有些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表面上看是一回事,但從數學的內容來說實質是另一回事,因此在做題時要仔細分析條件中隱含的意思,抓住問題的實質,改換一下它的面貌得到自己想要的條件,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在教低年級的“蝸牛爬竿”的題目時我這樣幫助學生理解:蝸牛每天白天爬上墻5米,夜里掉下4米,實際就是它每天能向上爬1米。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選擇此點作為德育滲透點,使學生從中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去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在學習時用聯系和發展的看問題(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展示數學的系統美)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處于因果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只有真正掌握了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看出事物的內涵和發展方向。因此,我們應以科學的“聯系觀”作為小學數學教材研究與課堂德育滲透的重要內容,以建立“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的觀點”作為德育的滲透目標。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從縱的方向:數、形、計算、空間觀念等幾條脈絡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從橫的方向:整數、小數、分數……也有緊密的內在聯系。運用這一思想在給六年級學生復習數的概念時我首先給學生介紹數的發展過程及其內部的聯系:自然數→整數→分數→小數,講清它們產生的原因,隨著人類的發展產生了計數的需要從而常產生了自然數,隨后又有了新的計數矛盾——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怎么辦?這就產生了“0”,產生了整數,接著在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出現了不足1的情況……就這樣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矛盾不斷產生,隨之與計數相聯系的概念也越來越多,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整體的數的概念。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在腦中對數形成了一個的系統概念便于理解和記憶,而且能讓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為今后學習負數、無理數等知識奠定了基礎。
四、對立統一的觀點
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內容,對立是指矛盾的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質。統一則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相互關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小學數學中也不例外地存在著。如在教正比例和反比例乘法和除法運算的關系時,既要讓學生認識二者之間的對立性,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同時我們也要讓學生看到乘除法各部分統一的關系:被除數相當于積……讓學生養成全面看問題的習慣,養成用辯證的觀點觀察和分析事物的習慣,認識到學好數學的社會價值,逐步體會和理解唯物辯證法。
但數學課不同于思想品德課,教學時我們只能結合教學過程,通過“滲透點”適時進行德育。根據教材內容,使學生初步體會到事物是互相聯系、變化的,初步學習用聯系、變化的觀點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熏陶。
參考文獻:
張宏.淺談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焦作大學學報,1994(02).
作者簡介:邢栩鵑,女,本科,就職于安徽省蕪湖市延安小學,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