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關于新課標的提出到進入基層教育已經引起強烈反響,帶來一系列對教育的促進,將學生從過去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倡學生動手、動腦,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將全面提升當代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角色關系;教學模式;創新精神;實踐
從2012年9月份正式使用新課標化學教材后,滿堂講,反復練習,題海戰術已經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和學生能力的形成,教師應當通過對過往教學模式揚長避短來達到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對新課標的理解、研究和實踐經驗,我認為在化學學科教學上進行以下的改變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改變師生角色關系,不再做課堂主導者、轉型協助者,替學生“打雜”,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化學教學注重實驗操作,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并記錄現象,分析對比現象,最終得出結論;需要學生根據生活、學習中所觀察到的現象提出新問題,并設計方案進一步研究、驗證。
化學教學的需要對教師提出的要求:純粹地講解和針對性習題訓練,導致學生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為了完成習題而進行思考,沒有真正將思維擴展,發展成一個個應付考試的機器,違背了化學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原則,化學本身是一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質疑精神的學科,而不是盲從;以前的教育方式大大束縛了學生的發展,新課標理念明確強調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淡化理論知識的記憶,與教師當“課堂領導”的模式有嚴重的沖突,所以,做好師生角色改變即是當務之急。
二、探究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有更多與同伴交流的時間,既培養學生的創新、質疑精神,也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告別“不敢反對”
探究型學習模式是新課程大力提倡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暢所欲言,盡情質疑,并能得到同伴的協助,提高得更快,學習也變得更加愉快。
探究學習模式旨在提高課堂效率,給予學生表達自主思想的機會,對教師的素質及備課能力要求更高,作為教師,不僅要把必須理解和記住的知識在課堂上體現出來,要盡可能照顧到全體學生都能根據這些問題進行發言和延伸,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出探究型學習的優勢,同時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思考討論問題的同時,對問題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層次、進一步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思想,提出質疑,發現新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新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的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更易與國際接軌
我們參與了過去的教育,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卻無法適應高度發展的社會。社會的發展不僅要求他們能完成問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更希望培養出一批批能說會干,工作中能創新的新型人才。
創新型人才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不僅能做好工作,更能在工作中思考,改進工作模式、方式等,加強人際溝通,懂得在工作改進、工作效率提高、自我工作反省等方面思考,推進企業乃至社會的進步。
四、課前、課后給學生解套的必要性
在新課標環境和目標的要求下,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從過去的不斷作業、不斷考試、不斷記憶中解放出來,要在課堂上交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盡可能地減少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課前適量的預習可以讓課堂效率提高,課后復習可以鞏固已學知識,過多的課前、課后任務會讓學生沒有活動時間、沒有思考時間,更沒有時間讓學生培養自己特長,而現今社會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比基礎型人才要大得多。
五、實踐是創新精神培養的重要途徑
化學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提倡學生在實驗中學習知識,去理解反應,記憶現象,并通過實驗過程的操作和現象的觀察、對比,獲取新知識,沒有了實驗的化學就像沒有靈魂的個體。在實驗的過程中能找到許多與課本知識有差別的地方。
如,在金屬活動性順序教學中,課本選擇了四種金屬分別與鹽酸和硫酸反應,根據現象判斷金屬活動性的強弱。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三個“異常”:一是鐵和酸反應后,溶液先黃后綠;二是銅和酸本身不能反應,然而過程中卻發現銅變得更亮,溶液顏色變成淺藍;三是銅和酸的反應中,我們發現銅的表面有少量氣泡出現。學生發現這些現象后,迅速進行了討論,也向老師尋求了幫助。最終,學生都弄清了產生“異常”的原因,并根據原因對實驗進行改進,同時也認識理論環境與實際環境下實驗存在一定差異,并非否定課本中知識,而是反映環境或外界條件不同。如果沒有動手實驗,學生就不會去改進實驗,將永遠停留在記住書本知識這一層面上。
總之,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作為化學老師要更新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改革刻不容緩,讓我們一起為化學教改努力吧。
參考文獻:
成汝喜.探索的足跡[M].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作者簡介:蘇良志,男,1982年6月10日出生,本科,就職于重慶市涪陵區大順鄉初級中學校,研究方向: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