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獨生子女幼兒的現狀出發,通過豐澤機關幼兒園對3-6歲幼兒實施愛的教育,本著愛的種子播撒到孩子心中的目的,實踐總結五條建設性經驗。
關鍵詞:幼兒教育;獨生子女;愛的教育
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孩子處于眾星捧月般的地位,家長完全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家長重智輕德的教育傾向,使我們的孩子從小便養成“以我為中心、任性、驕蠻、無禮、至高無上、惟我獨尊、只知獲取,不懂給予”等不良道德意識和行為。幼兒園作為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礎的時期和主要場所,我們如何將愛的種子播撒到孩子的心中呢?
一、創造有效的教育環境,營造愛的氛圍
我們積極地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并進行德育的隱性滲透。首先,我們大力創造了幼兒園“愛的教育”整體大環境,讓幼兒園處處體現“愛”。老師以“家”為題親手自制的體現親子之情的各種情境主題墻飾,手繪具有泉州特色的風景名勝讓幼兒充分感受家鄉之美,以京劇、青花瓷、皮影戲、風箏等為幼兒帶來了一種中國文化之美。其次,在班級環境文化創設上,各班都設有“愛的教育”主題活動墻,有“請你夸夸我”“豎起你的大拇指”“誰是愛心小天使”等,還創設了“評星”專欄,評出愛心之星,把孩子幫助別人、樂于分享、關愛同伴等行為以照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并貼上閃亮的“愛心星星”。再者,在班級自然角創設“愛心家園”,使“愛”的意識在幼兒的頭腦中萌芽、扎根。自然角有植物寶寶、動物寶寶,還有許多的種子寶寶,一有空,孩子們總愛跑到它們跟前駐足觀看,或是跟它們講悄悄話,或是給它們喂食,那種溢于言表的憐愛之情真讓人動容:“老師,我媽媽說給小金魚換水不能用自來水直接換,它會死掉的!”“我的兩條金魚正在休息呢,我們輕點說話。”……
二、利用一日活動,體驗愛的溫暖
作為老師,我們非常注重一日活動的教育,善于觀察、捕捉幼兒一日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片段,對幼兒隨機進行愛心教育。如,早上孩子入園,老師在接待時面帶著微笑,站在教室門口一句簡單的問候:“小朋友,早上好!”孩子也會同樣高興地和老師打招呼:“老師,早上好!”放學時揮揮手說:“老師,再見!”慢慢地孩子會覺得這是每天上學和放學時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如何用禮貌用語,與人打招呼。自然而然讓孩子養成了文明用語以及待人接物的生活習慣。
三、以文學作品為載體,激發愛的共鳴
當我們觀察孩子在理解故事、兒歌或者閱讀繪本時的情緒表現時,孩子的情感世界竟是那樣敏感而豐富。他們既體驗著故事中或閱讀本身帶給他們的快樂,也感受著故事中人物的各種情感變化。在選擇兒童作品時,我選擇能激起幼兒情感共鳴、能豐富幼兒情感體驗、能培養幼兒情感能力的兒童文學作品。如,《不開心小樹》,故事中的不開心小樹從厭惡身邊的所有事物導致一個朋友都沒有,到它感到孤獨想找朋友,最后發展到不開心小樹主動與伙伴接觸,重新贏得了大家的喜愛。隨著不開心小樹情緒的一波三折,幼兒能從中體會到與人交往的重要性。
四、結合節日開展系列活動,學會愛的表達
節日環境所特有的情境性、感染性、實踐性、娛樂性能使孩子在自然、寬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的情感。大家都會對這樣的廣告記憶猶新:“媽媽,洗腳。”當看到畫面中的孩子吃力地端著一盆水,稚嫩的小臉被晃動的水濺得有些模糊時,我們情不自禁地會感動。中秋節之際,我們組織了“我為親人獻愛心”活動,每個孩子回家給爸爸媽媽洗洗腳,給爺爺奶奶捶捶背。有的孩子好奇地問:“奶奶,你的腰為什么是彎的?”“是干活多了累的。”“那我以后經常給你捶背就會好的。”奶奶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爸爸媽媽的心中也涌起了層層熱浪,“平時,只有我們大人給孩子洗腳,付出愛,從來沒有想到過孩子為我們做些什么,今天看到孩子如此關心我們,真的好感動!”
五、做好家園共育,促進愛的發展
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社會和幼兒園無法比及的。首先,我們通過家長會,將定期開展的愛心教育活動介紹給家長,以此獲得家長的配合。其次,我們在班級中開展家教沙龍,組織家長們展開討論,每個家長分析自己家孩子在家庭愛心方面的具體行為表現和情感道德水平,并針對家長提出的困惑適時進行指導。最后,我們通過家園欄以書面交流的形式,讓每位家長暢所欲言,把自己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的點滴經驗、想法介紹給大家,互相交流經驗。通過活動,使家長更加重視幼兒的愛心教育,主動在家中強化幼兒的愛心教育。
英國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讓我們攜起手來,用愛的實際行動去影響、感染我們的孩子,把愛的種子播到他們的心中,讓愛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愛。
參考文獻:
鄔丹.如何對幼兒開展“愛”的教育[J].學周刊,2014(29).
作者簡介:黃巧云,女,本科,福建省泉州市豐澤機關幼兒園副園長,研究方向:幼兒園德育。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