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讀,簡言之就是“有聲有色地讀”。從目前中小學的現狀來看,學生在讀課文時還停留在唱讀,一字一頓讀狀態。可以說,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唱讀拖腔拉調,念讀呆板,實在不能發展讀的能力,更不用說挖掘課文中美的因素。
關鍵詞:美讀;邊讀邊想;朗讀
一、教師研讀,領悟情
作者寫文章是“情動詞發”,我們讀文章則是“披文入情”。我們教師在每上一節課前,都要反復地研讀教材,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懂、讀順、讀通,注意適當的停頓、語音的輕重、合適的過渡等,全面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設身處地地領悟內容美、語言美。只有讓文章打動自己,自己才能去打動學生。只有從文章中找到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才能真正地美讀課文。
如,課文《小露珠》,在小露珠消失時,太陽公公發出的熱量“越來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來越小”,大家都依依不舍,向日葵“點頭”,白楊樹“招手”,喇叭花“吹著樂曲”,都希望把小露珠“留住”,我們教者在朗讀時要能體現出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關系,體現出人性化的感情。這樣,在教學時才能得心應手,學生才能被老師感染而激發起美讀文本的欲望。
二、教師范讀,體驗意境,引發共鳴
好的范讀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心智的啟迪,美的熏陶。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還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如,教學《石榴》一課時,我范讀后,學生好像都陶醉了。有的說:“聽了老師的讀,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由于老師的范讀,美的語調,美的情感,美的音質感染了學生,他們的眼前不再是一排排的語言文字,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具體事物,每一個事物都能引起學生美好的聯想。
三、指導學生邊讀邊想,感悟意境
朗讀是一個把無聲音的文字轉化為有聲音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想象,充滿著不可言喻的情感體驗。對文字的理解,思想的發掘,在很大程度上憑借想象來實現,而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也需要這個過程來實現。
如,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每讀一句詩,學生的腦海里不難形成一幅幅畫面。學生就會把畫面上的景色和自己能體味到的詩人感情融合到一起,走進這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在這境界中,能感受到美、認識美,進而理解了美。
四、借助輔助手段,營造氛圍
在指導學生朗讀前,教師不妨用一些和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關的錄像、音樂、圖片等,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使用,或者是讓學生回憶過去親身體驗過的生活,來幫助學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前進入角色。
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我就要求學生上課前準備一些水果,讓他們聞一聞,讓他們體驗秋天的氣味,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可以讓孩子們讀出情來。
五、“演讀”,體驗情感
“演讀”就是表演地讀,讓學生模仿文中角色,原汁原味地朗讀、表演,直接體驗,使學生的腦、手、腳、眼、嘴真正動起來,隔入讀的氛圍,直接與文本對話。
表演讀一般可以分為單組表演和多組表演。“演讀”方法特別可使用于低年級學生,由于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如果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坐在那里朗讀,恐怕用不了幾分鐘他們就不耐煩了。
六、點撥評價,化解難點
教師的適時點撥評價,對提高學生的美讀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教師的點撥關鍵在于導,這就要求教者要研究導的方法、導的規律。
如,朗讀《狼和小羊》這篇課文時,要指導學生體會狼和小羊的不同態度和語氣。狼第一次說的話,要讀出盛氣凌人、橫加指責的語氣;狼第二次說的話,要讀出蠻橫無理、怒氣沖沖的語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要讀出據理申辯和小心翼翼的語氣;小羊第二次說的話,要讀出極力申辯和著急、害怕的語氣。在經過這樣的點撥后,學生就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挖掘文字中的深層意蘊,真正美讀課文。
總之,美讀是一種蘊含多種內部心智的活動,是學習語言,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重視美讀的指導,讓課堂書聲瑯瑯,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美的教育。
參考文獻:
張曉倩.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讀藝術[J].廣西教育,2012(05).
作者簡介:胡軍,男,1970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興橋小學,研究方向:學生讀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