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區域活動是當前幼兒學習的一種途徑,能讓幼兒自由體驗與探索,不僅能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與主體性,還能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將從幼兒區域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及區域活動布局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對幼兒園區域活動合理布局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區域活動;合理布局;幼兒活動
隨著幼兒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區域活動已經成了當前幼兒園推進幼兒教育改革與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活動形式。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合理的區域活動布局能為幼兒提供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空間,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一、合理規劃活動區域對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幼兒教育的不斷發展,現行的幼兒教育不僅注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動態,更注重幼兒個體的發展與能力培養,提倡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由幼兒自主選擇學習。區域活動是一種強調教育環境,注重幼兒教育主體與開放教育的活動。目前,幼兒園積極開展區域活動,開展方式主要依托于情境、道具來實現活動的多樣性與自由性,教師可利用其獨有的教育價值提高幼兒的生活能力。由此可知,抓好區域活動布局的建設工作,是保證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
二、幼兒園區域活動布局現存的問題
1.區域布局過于主觀化
在進行區域活動布局時,部分教師都是根據自己的想法與意愿,結合活動環境的結構布置固定的游戲形式,并沒有充分考慮這種布局是否符合幼兒的意愿與興趣,最終導致許多區域活動的設置成為擺設。
2.材料投放目的不明確
游戲區域的材料更新頻次太長,且素材單一、缺乏多樣性,導致幼兒興趣缺失;許多材料層次分辨不清,有些材料并不適合幼兒通過游戲進行學習。
3.教師自身定位不準確
許多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無法正確自我定位,常常主觀性地將幼兒分成若干組,然后分別根據區域內容進行輔導,使區域活動變成分組活動,區域布局毫無目的性可言;還有部分教師在安排幼兒進行區域游戲之后,放任幼兒在區域內自行玩樂,偏離開展區域活動的目的。
三、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合理規劃活動區域的布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表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性的發展,要相互滲透,整合各領域各個目標,全面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因此,在規劃活動區域的布局時,應該掌握以下幾個要點。
1.各領域合理設置,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當中,一直暗含著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教師以教育為基礎,適當把握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當中所蘊含的價值,為幼兒創造合適的活動區域。基于兼顧五大領域的理念,在區域活動中,應該設置三大類區域:(1)學習性區域。以教育目標為前提,結合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適當的活動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自主學習活動,這個區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與對環境的認知能力;(2)社會性區域。在這個區域要設置適當的角色扮演環境,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3)運動性區域。這個區域中進行游戲時要注意幼兒的年齡與愛好,提供多種安全的適合幼兒的運動器械,培養幼兒對于體育活動的興趣,增強身體素質。
2.合理布置環境,讓幼兒與環境有效互動
活動種類的多少與活動區域的大小并沒有硬性規定,只要能夠以“全面發展”為原則,包括動作、語言、科學和社會性等方面,使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按照《指南》要求開展活動,使幼兒各方面都得到平衡有效的發展。讓幼兒與環境互動的前提是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懂環境。區域活動的環境對于幼兒來說相當于一個指示牌,如果這個“指示牌”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就會朝著預期的目標在區域內進行活動;反之,幼兒就會曲解“指示牌”的意思,按照自己的理解行動,偏離活動目標。
案例:某幼兒園小班教師布置了一個劇場活動區,區域的兩邊是由積木搭成的臺階,中間的舞臺上面擺放著很多表演道具。在活動中幼兒跟著背景音樂的節奏反復上下臺階,甚至都沒有理會舞臺上的表演道具,教師預期的活動目標完全達不到標準。后來有經驗的教師建議該小班教師將積木臺階撤掉,讓幾個教師一起坐在“舞臺”的椅子前面安靜地等待。果然,幼兒拿起了道具隨著音樂的節拍跳舞。在這個案例中,首先該教師沒有進行語言上的指導,造成幼兒對于區域主體的誤解;其次,以臺階包圍舞臺的形式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創造的,這個設計的出發角度是成人眼中的舞臺,因為成人知道需要通過舞臺兩側的臺階才能進入舞臺,但是在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中對于劇場并沒有太大了解,只知道臺階意味著上樓與下樓,因此,造成幼兒反復上下臺階的現象。
因此,教師在對活動區域進行設計時,要合理地考慮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以幼兒為本地設計活動區域環境,做到環境能與幼兒對話,這樣才能讓幼兒在不同的環境中積累經驗,從而全面發展。
3.以幼兒為本,進行活動區域布局
活動區域的布局設計應“以幼兒為本”,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合理設置區域情景。設置清晰的活動區域范圍與界限,使幼兒能夠輕易辨認每一個區域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書柜、地毯等設備作為各活動區域之間的“隔墻”,讓幼兒能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應該到哪一個區域內得到滿足。
案例:一位幼兒園教師常常對幼兒說“不可以這樣!你看你……”“拼圖應該在桌上玩,不然會弄丟的!”“不要亂跑,會撞到人!”就這樣,該教師每天都在花大量的時間糾正幼兒的行為或者維持活動秩序,她無法理解為什么幼兒總是不聽話。直到有一次她仔細看著活動區域的布局,才發現自己所安排的環境就是造成幼兒“不聽話”行為的真正原因。教室中最大的缺點就是各區域之間完全沒有隔離,幼兒可以四處奔跑,同時也使幼兒不知道何種活動該在何處進行,因此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吵鬧與破壞,加大了管理的難度。于是,該教師針對這個問題,找來分區專用的隔離板,并將它們涂上不同的顏色,不僅將各個區域進行明確劃分,還為教室增添了活潑的色彩。經過一個星期的適應以后,教師發現幼兒的行為真的改變了不少,都變得開始喜歡探索并且非常乖巧能干。
4.寬松的心理環境,為幼兒保留獨處空間
為了讓幼兒能夠感到放松與自由的氛圍,需要安排他們獨處的時間與空間,教師需要在活動室里布置一個相對安靜且安全的區域,讓幼兒在此區域內能夠放松自己。幼兒在進行自己的“獨處”活動時,往往是因為在周圍環境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需要“獨享”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為幼兒創造獨處條件,根據幼兒的需要在活動區域內開辟“獨處角”“涂鴉墻”“放松屋”等場所,這些空間能夠滿足幼兒獨處的需要,例如,“涂鴉墻”能夠讓幼兒通過畫畫發泄自己的情緒,“放松屋”能讓幼兒如同在自己家中一般躺著或坐著,放松自己的心情。還可以在充滿陽光的玻璃窗旁打造一個小小的圖書館,將柔軟舒適的沙發椅放在書柜旁邊,創造出溫暖柔軟的感覺。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想要休息時,就可以在此區域內安靜地看書或者看風景。
總之,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是教育的基本任務,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因此,幼兒園的活動區域合理布局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園自身條件,為幼兒創設一個科學的活動環境,并且積極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創設環境,使活動區域真正成為幼兒喜愛的學習園地。
參考文獻:
[1]許冰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背景下對區域活動的再思考[J].福建教育,2013(37):20-22.
[2]徐艷貞,趙汝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引領下的區域活動指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6):73-75.
作者簡介:石少婷,女,1975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沙縣實驗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兒園區域活動生活化實踐研究。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