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琴
摘要:英語詞匯的習得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如何提高詞匯教學的效率是二語習得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基于模因和順應觀的研究讓人們發現了詞匯形成的一個重要規則是模仿和順應。這使得數量龐大的單詞之間出現了種種基于基因、相似性和模仿的聯系,也使得詞匯和社會文化得以關聯。這為詞匯教學帶來了重要的啟示。基于此,以英語中每年產生的新詞為例,探討英語詞匯的形成是否具備一定的規律性,從而使得詞匯的記憶變成一個與文化和語境相關的、有趣的、有規律的文化現象,而不是孤立的數量龐大的單詞集合。
關鍵詞:詞匯習得;詞匯教學;模因;順應
中圖分類號:H319.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167-02
創造性是使得人類語言區別于動物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這一特性在詞匯層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現代英語發展的歷史中,隨著生活、政治、經濟等與語言文化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因素的變化,大量的新詞應運而生,注入到已有的現代英語語言體系中[1]。對于新詞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語言的創造性以及語言的社會屬性,也有助于人們發現語言的規律,為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提供更多的啟示。
一、研究現狀
自從模因論產生以來,人們越來越多地嘗試運用它解釋與語言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關于模因與語言的關系,國外學者集中討論語言的起源方面。國內對于模因論的研究始于何自然(2003)提出的“語言模因論”[2]。他認為模因論是用來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其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論試圖從歷時和共時兩個視角對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以及文化具有傳承性的進化規律進行詮釋,他指出模因就是文化基因,語言是其基本載體,它靠模仿傳播得以生存,靠語言來復制和傳播。然而不難看出,語言模因論是建立在一個認知之上的,即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交際者可以根據表達或語境需要將儲存在大腦里的各種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舊模因的基礎上類推而模仿出新模因。
二、模因與順應觀下的新詞分析
(一)強勢模因與新詞
Blackmore(1999)指出:“人們感覺系統的特征使得某些模因比另一些模因更加突出……人們記憶的內部機制既決定了某些模因更易于被人們記住,也決定了人們模仿能力的限度。”因而能夠被復制的模因往往在語言形式或意義上迎合人的感知系統的特征,具備簡短、精悍、醒目的特點,而容易被仿制流傳。可以說在這個層面上,被模仿的強勢基因順應了語言使用者的物理特點。
(二)順應性與新詞
大多數文化中,模因的成功取決于先前存在的模因的總體性質。一種新模因必須能夠順應已有的文化環境,使自己接近或類似于先前存在的模因或模因復合體,才能被接納、吸收、流傳。因而新詞的成功流傳也是語言順應性的體現。Verschueren認為,語言的選擇包括三個層面:物理世界的順應、社交世界的順應、心理世界的順應。
1.語言模因對物理世界的順應
物理世界是一種客觀實在的語境,包括時間、地點、交際主體、話題等因素。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交際形式以及語言的選擇。如,seckill,其形成是以電商這種新的經濟體誕生為前提的。大量的電商為了吸引顧客,在規定時間內提供數量有限的特定商品,以成本甚至低于成本的價格,供消費者在特定時間段內購買。基于這種消費特點,人們將兩個已經存在的單詞second和kill作為模因,按照混合構詞法的規則糅合,合成為seckill。既能體現短期內搶購的特點,生動形象,其意義也容易被語言使用者和大眾掌握,具備廣泛流傳使用的基礎。可見,模因的傳播也是順應了社交世界的特點,為了進一步滿足人們的交際需求而產生。
再如selfie,自拍照。該詞的詞根self,是表示“自我”的英語詞綴。其“自拍照片”的意義一部分來自被模仿的基因self。這個模因的復制——新詞產生的過程,是順應了當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帶有自拍功能的智能手機的盛行,以及社會個體前所未有的自我意識的提高。
2.語言模因對社交世界的順應
社交世界指社交場合、社會環境和機構對社交雙方的言語行為所規范的原則和準則,包括社會和文化規范。模因是一種語言現象,而語言又是社會、文化的載體,所以對語言現象的研究必定會滲透出一定的社會和文化規約。很多新詞都伴隨著特定的社會事件的發生。換言之,新詞的出現都是順應了特定社交世界規則的結果。
語言順應性在社交世界的一個最顯著表現是,近幾年大量的漢語新詞作為模因,以特定方式如諧音模仿的方式,被引入到英語中,如gelivable,nubility。相當一部分這類漢語新詞甚至被收入到英語詞典中。這些模因的傳播體現了英語在發展過程中,對全球化趨勢的順應,對強大的外來文化影響的順應。
再如,socialbubble,指的是一些人看起來結識的朋友不少,真正稱之為朋友的卻寥寥無幾。bubble這個模因被以原型復制的方式先后從物理世界“泡沫”,復制到金融領域financialbubble,再到現在這個物質生活不斷繁榮,人際關系卻變得愈加冷漠的社會環境中,借入到了人際交往關系的領域。
3.語言模因對心理世界的順應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際雙方的個性、情緒、愿望和意圖等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說話人選擇語言的過程正是順應自己和交際另一方心理世界的一個動態過程。很多模因借助網絡媒體等交流平臺為人所知,其能被復制,以及在公眾中迅速傳播使用,原因之一是該模因滿足了語言使用者追求表達生動、便捷的心理要求。上文中新詞模仿的強勢基因,如self和Romeo,這類具備被復制可能性的詞綴、詞根、單詞,在形式上都具備簡短易于識別和記憶的特點。
三、對教學的啟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語言也在發生著系統的變化,并通過教和學,代代相傳。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如同生物的繁衍一樣,其延續也在很大程度上倚賴優勢基因的復制,即強勢基因的模仿。endprint
(一)構詞法引入課堂
講語法曾經被認為是傳統教學法的弊端。對于語法的教學,也是集中在句型結構、句子語法講解之上。詞法在課堂上少之又少,僅有的也只是課后只言片語的考查詞綴的練習。而對于必要的構詞法的講解,如各類詞綴的含義,其文化歷史淵源,其在新詞構成中的作用,往往只是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才有機會獲悉一二。
應該注意到,語言是遵循社會規約而產生并發展的文化現象。對于語言的學習,首先不能忽略社會規約下形成的規律。語言這個繁雜的體系,正是有了規律的存在,才使得語言能夠被傳播、使用。基因的復制,是語言的規律之一[3]。因而對于大量被復制的強勢基因的介紹,則顯得尤為必要。對于這些強勢基因的必要認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新詞的感知能力。正如了解watergate這一政治事件來龍去脈的人且具備一定構詞法知識的語言使用者,看到gate這個詞綴便會聯想到“丑聞”,從而當gate被復制到其他語言環境如Lewinskygate中的時候,他們也可以很容易地便推導出其含義。因而,如何選擇強勢基因,如何將他們融入到課堂,傳遞給學生,這是所有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面臨的一個挑戰。
(二)文化教學引入課堂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也是順應社會文化環境而產生的,即語言符號和物理世界之間的關系是由人任意性確定的。所謂的任意性即語言的社會規約性,語言順應某種社會文化環境而形成。因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尤其在詞匯教學過程中,絕不能忽視對詞匯意義產生影響的那些社會文化因素。只有將文化引入課堂,才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英語詞匯的鮮活生命力。這些要素有助于不能充分接觸目標語言的二語習得者——學生,真切感受英語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如Bromeo,對英語語言文化很熟悉的語言使用者,看到這個詞時不難發現其形成是復制了基因Romeo,而Romeo來自莎士比亞的小說《羅密歐與朱麗葉》。小說中的情節賦予了Romeo這個名字以忠貞于愛情的含義。因而當被以替換方式復制到新詞Bromeo,與bro(brother兄弟)結合時,使用者不難推導出其“陪伴在女孩身邊的男閨蜜”這一含義。
四、小結
語言的產生依賴模仿,其使用和傳播是順應社會規約而產生的文化現象。新詞的形成,為了滿足使用者追求經濟原則的交際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現有詞根、詞綴,或詞的復制模仿。這種新語言產生的過程,也是順應了使用者心理需求、社會文化環境、物理環境的結果。這便使得新詞具備了順應交際需求,且易于被語言使用者習得的特點[4]。
在英語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將語言的運行機制傳遞給學生,這樣學生就不是零散地去記憶單個單詞。首先,學生要獲得語言的規則,就詞匯而言,就是大量被復制的強勢基因。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對詞匯模因的認識,能減輕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記憶負擔。記憶有限的構詞法知識,及復制性極強的模因,能幫助學生更系統、高效地記憶并使用詞匯。
參考文獻:
[1]DawkinsR.TheSelfishGen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6.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
[3]Verse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andNewYork:Arnold,1999.
[4]何自然,謝朝群,陳新仁.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