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剛

摘 要:新課程標準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發展觀,強調使學生的思維和個性得以充分發展。導學案就是教師在課前為了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而設計的方案。以導學案為“抓手”,發揮導學案的導學、導教功能,是提高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氛圍的一劑良藥。
關鍵詞:導學案;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導學案就是教師在課前為了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而設計的方案。導學案的內容設置既有知識的預設,又有知識的生成;既有知識的應用,又有知識的拓展。使用“導學案”既保證了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又留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那么,作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該如何把數學導學案的“抓手”作用發揮到最大呢?
一、優化導學案設計,讓導學案成為課堂引領的“抓手”
學案設計必須具有試探性、科學性和指導性。試探性指學案設計的問題是真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閱材料、考試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可以真正處置的問題。科學性指學案設計的問題要科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要符合學科性質和教學方針的要求。有條理和梯度,設計要有層次,起點要低、臺階要小,學生通過努力就能完成,使學生認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可,看書不看詳細也不可,光看書不思慮不可,思慮不深不透也不可。這樣,學生就能真正從教師的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指導性導學案的設計雖然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有效學習。例如,在教學“連減應用題”時,教師設計了商場購物的情景:方阿姨去逛商場,看中了一條圍巾36元錢,又看中了一雙皮鞋59元,開好發票后要到收銀臺付款,她的錢包里有500元錢。想一想,方阿姨會怎樣付款?在這個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景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并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二、教師努力“放手”,讓導學案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抓手”
“學案導學”中“導”的目的是為學生完成“學案”服務的。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程度取決于教師的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使學生對“學案”的實施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教師教方法轉變到引導學生探索學習方法。總體來說,用學案教學要努力做到放手讓學生閱讀教材、主動探索新知識、討論重點、難點和疑點、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規律放手讓學生尋找,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建構。總之,在課堂上只要學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師絕不包辦代替。例如,在“圓的認識”這一導學案中設計這樣一道題:做個“小設計師”,用圓規設計一副你喜歡的美麗圖案。第二天學生呈現出來的圖案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的學習,是一種自我探究、自我發現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猜測—分析探究—獲得結論的科學認識過程,這使得學生能夠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也得到優化。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對問題進行的思考、探究以及訓練、檢測大多是獨立的,其思維活動是連續的、較為深刻的,這種學習活動有利于形成“問題意識”,有利于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強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體現分層教學的原則,讓導學案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抓手”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作業的設計就必須難易有別,體現分層施教,讓低、中、高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寬松的作業氛圍中積極參與作業,培養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分數乘法應用題”這一導學案中設計了這樣幾道題:
1.判斷單位“1”的量。(必做題)
雖說這樣會給教師的工作帶來很多的不便,但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是明顯的,讓每個學生都能從數學中得到成功的體驗,這樣的課堂也才是適應不同學生的真正有效的課堂。
總之,輕負高效是教育的一條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路。多年的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更科學、更有效、更具創造性地使用導學案,導學案就能成為我們構建高效課堂的助推器;如果我們能在實踐中及時反思,有效規避在使用導學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就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馮曉浴.關于小學數學學案導學中“導學”的幾點思考[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3(11).
[2]褚小娟.淺談小學數學的“學案導學”[J].學習方法報:教研版,2012(0121).
[3]谷會生.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03).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