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摘要】蘇式課堂根植于蘇州的歷史,其獨有的語文教學情懷,能讓學生在真實、靈動、精致、創生的教學中浸潤詩意,塑造品格,獲得生命和智慧的成長。
【關鍵詞】蘇式課堂;真實;靈動;精致;創生
“蘇式”課堂,有著鮮明的吳文化印記,它生長于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土壤之中,傳承著蘇州教育的優秀文化傳統,并隨著時代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形成了一種獨具蘇州味道、呈現蘇州風貌和蘇州教育精神的教學流派。延續“蘇式”課堂的印記,“蘇式語文”課堂以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追求,以全面發展好每一位學生為根本目的。它根植于蘇州的歷史和人文,其獨有的語文教學情懷,能讓學生在真實、靈動、精致、創新的教學中浸潤詩意,塑造品格,獲得生命和智慧的成長。
一、真實—讓課堂“有滋有味”
(一)課堂源于生活
唯有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納知識。如五年級下冊《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但學生卻很難真正走進文本,領悟阿炳與命運抗爭的精神。究其原因,發現文章中阿炳這一形象,學生很難將其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因此,在課之初,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所見所聞討論:你身邊有哪些像阿炳這樣生活在社會底層卻身殘志堅的人呢?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僅產生了對民間藝人的敬佩之情,對阿炳這一熱愛音樂、追求理想的人物形象理解得也更透徹。
(二)課堂基于學生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能力的發展則應建立在學生真實的需求上。如今,在很多公開課、比賽課中,為了追求課堂的高效而忽視了扎扎實實識字、寫字、朗讀、復述等環節的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被弱化,留給學生的是充斥著濃烈人文性色彩的課堂。真實的語文教學應基于學生的知識需求、能力需求和情感需求,從學生角度開展的教學活動才能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課堂指向發展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提到:“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這與葉圣陶先生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不謀而合。言下之意,語文課堂所在意的不是文章的固定內涵和外延,而是在達到這個目的的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啟發和發展。蘇式課堂,應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將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與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有機整合,才能最終指向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獲得終身發展之能力。
二、靈動—讓課堂自然生長
蘇州水脈眾多,四通八達,可謂“上善若水”。地處江南水鄉的蘇州為語文教學更增添了一份獨有的韻味和靈氣。這一份靈氣彌漫在課堂學生濃厚的探究過程中,彌漫在老師靈動的點撥和激疑中,彌漫在智慧自然生長的生命拔節中。
(一)引入活水
在教《我和祖父的園子》時,筆者通過歌曲《童年》導入課文學習,圍繞“趣”讓學生學習感悟:“從哪些地方看出童趣?”學生自主閱讀,找出相關詞句,設置問題:“這句話有趣在哪?”“哪個詞能看出有趣?”“你能讀出他的趣嗎?”……學生從一開始的熱情發言,漸漸產生了疲倦,是什么遮蔽了學生的思維?于是,我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蕭紅,走出了課堂,戴著草帽,拿著鋤頭,來到了這園子里,看見那蜻蜓、蜂子、倭瓜、黃瓜,你最想干什么?”同學們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課堂充滿了生氣,充滿了動感。這自由靈巧的“活水”,讓如水的蘇式課堂成了學生智慧自然生長的源泉。
(二)融會貫通
《我和祖父的園子》這一課,學生自由朗讀描寫園子的段落,體會作者童年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圍繞“自由”,學生再讀課文,找出哪些詞語、句式最能體現出這種“自由”。學生抓住“愿意……就……”“想……就……”等詞句進行交流,感受花、鳥、倭瓜、黃瓜等動植物的“自由”。只有學生的感覺和課文中的“我”相通了,教師才能順水推舟,引領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隨后設置疑問:“作者為什么會從花、鳥、倭瓜中感受到自由?”學生思考,從“大自然的自由”聯系到“人的自由”,教師需要打通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障礙,才能讓學生沉浸在閱讀和感悟的美好體驗中。
三、精致—讓課堂生機勃勃
以蘇州為代表的吳文化清雅明慧,精細玲瓏,體現在園林造景中,則表現為匠心獨運,情景交融,“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蘇州園林早已深入蘇州人的生活,園林文化滲透進了蘇州教育的骨髓。蘇州園林的地位除了體現在其獨創的藝術性外,更在于它對民族意識、情感表達、思想和文化呈現的一種價值追求。精致而高效的蘇式語文課堂,正是秉承著這一思想理念,對每一個教學環節做精心設計、巧妙構思,對每一次教學活動做精細打磨、潛心營建,在追求高效課堂的同時,使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漢字、漢語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審美因素和人文精神的感悟能力。
(一)精彩過渡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寫道:“教育是一首詩,可以是田園詩,可以是古體詩,也可以是抒情詩,有各種各樣的情調和內涵。”由此而感,蘇式的語文課堂更像是一首詩,或一幅畫。教師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巧妙地運用過渡語,為各個環節引路搭橋。特級教師的課堂為何獨具魅力,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他們幽默機智、情感豐富、個性鮮明的過渡語言,行云流水般的過渡語把學生帶入了文本的情境中,令他們感受到文本的魅力,營造出了吳門派的“人在畫中游”水墨般的感受和意境,令學生受到詩意般的教化,對學生語文素養形成一種“潤物無聲”般的濡染。
(二)精致評價
課堂上教師生動、豐富、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能讓學生如沐春風,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蘇式語文”課堂獨具詩味、韻味的個性特征,主張教師通過精致、精心的評價語言和評價方式來實現師生之間的精神交流。蘇式語文和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就在于豐富的人文性內涵。為更充分地展現課堂評價的魅力,蘇式課堂中的教師應避免傳統課堂中單一、盲目的評價方式,利用多樣化、科學性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新鮮感,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利用幽默、詩意、積極的評價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其學習的信心,使課堂妙趣橫生。課堂評價關系到學生的終身發展,“蘇式”評價不僅鎖定在學生知識技能的表現上,更應把評價指向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上,使師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同呼吸、共成長。
四、創生—讓課堂生生不息
(一)實踐創新
蘇式教育根植于蘇州的歷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份優勢體現在蘇式的課堂中,是以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究、創新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活動;以構建具有實踐性、教育性、探究性和創造性為個性特征的教學形態。以閱讀教學為例,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在上《愛之鏈》這篇課文后有感而言:“閱讀教學并不僅僅要學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寫法,‘悟如何表達更加貼切,更加具有表現力。”薛老師善于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尋找并創設讀寫的結合點。《愛之鏈》一課中,老師通過引導和點撥,讓學生關注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明白環境描寫對襯托人物心情、凸顯主題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結尾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設置環境描寫的訓練點,并引導學生根據小說發展的情感基調,選取恰當的景物進行寫話。正是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才有了語言潛能的迸發,不但加深了對小說主題的領悟,又鍛煉了學生在模仿中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二)探究生成
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即“以學為核心”,這與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別無二致。“蘇式語文”傳承葉圣陶教育思想,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發揮探究精神,克服閱讀障礙,習得方法和技巧,則領悟之源廣開。“蘇式語文”課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通過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探索問題,催生靈感,精彩生成。在執教《月光啟蒙》一課時,筆者通過引導讓學生體會母親在夏夜月光下為作者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的美妙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母親溫柔、善良、美麗的形象,當課堂接近尾聲時,出示了一張作者孫友田母親滿臉滄桑的照片,并告知學生母親已患上老年癡呆這一無情的事實,“此時,作者多么想再聽母親唱歌謠、講故事啊!”我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下了“媽媽,你可曾記得……”,學生安靜地盯著黑板,有人紅了眼眶,有人低頭捂眼,有人幾度哽咽……課堂上這樣的生成不是老師能預設的,也不是任何語言能代替的,學生最真的體驗、最深的感受定是來自于真實的探究學習。精彩的“蘇式課堂”是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經歷實踐并獲得體驗,讓他們在語文獨有的教學情懷中自由、靈動、真實的發展生命個體,獲得生命、智慧的成長。
從知識走向素養,是對語文教學價值的重新認識,是對“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進一步詮釋。蘇式語文課堂應順應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努力走科學途徑,在實踐與反思中總結經驗,以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追求,以全面發展好每一位學生為根本目的,成為守望和提升語文教育精神,呵護和滋潤每一顆心靈在教育中理性、詩意地成長的棲息地。
【參考文獻】
[1]林春曹.重新審視語文雙基教學[J].江蘇教育,2007(02).
[2]周永沛.蘇州教育的一張名片[J].蘇州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02).
[3]劉珊.蘇州園林(中文版)[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4]鄭海英.課堂評價,一種被忽視的教學行為[J].小學科學,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