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
【摘要】詩歌教學,應當著力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讀”是鑒賞詩歌的前提和基礎,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方法與途徑。通過范讀、朗讀、齊讀等“百花齊放”的方式感悟詩歌內容,賞析詩歌技巧,品味詩歌情感,發現詩歌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關鍵詞】詩歌教學;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誦讀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上個月我們班的大合唱曲目《七子之歌》榮獲一等獎,現在讓我們一起重溫這首動聽的歌曲吧!(一男一女領唱,全班齊唱)
師:這首歌的作者是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那時他剛從清華畢業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獨居異鄉的他對祖國和家鄉產生深深的眷戀之情,加上受到種族歧視的屈辱,更激起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于是寫下《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之作。而在歸國后,他對當時軍閥混戰下的殘破祖國沉痛失望,寫下發人深省、震撼人心的詩作《發現》。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賞析他的這首著名詩作《發現》。(PPT投影)
師:首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歌,邊讀邊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流露的情感?
生1:作者發現了這不是他想要的中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生2:作者對眼前中華的否定正是因為他對祖國深沉的愛。
生3:作者對中華現狀除了不滿,還有悲痛之情。
師:學生們在自由朗讀中感悟情感,對祖國的現狀充滿不滿悲痛之情,同時更被聞一多深深的愛國情打動。接下來,請同學們將這份感情融于詩歌,齊讀這首詩,同時思考作者內心的情感是如何表達的?(學生齊讀,思考問題)
生4:作者通過語言呼喊出自己難以面對、難以接受的祖國現狀,例如“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師:詩中還有沒有類似的直接表達情感的語言?
生4:還有“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你在我心里”。
師:對的,通過語言直接表達內心的痛苦和對祖國深摯的愛。
生5:通過動作描寫將內心復雜情感淋漓盡致的傳達出來。例如“喊、迸”表達內心的悲痛。
師:能否想象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生5:我仿佛看到一個眼中流淚、心中流血的愛國詩人,正佇立風中撕心裂肺地吶喊,他那無比悲痛的內心深深感染了我。
師:很好,繼續分析。
生5:“鞭、擎”說明迅速回國的心情。
師:對,體會出那種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想回國的急切心情。還有沒有動詞了?
生5:還有“問天、逼風、擂地、嘔心”那種夸張又層層遞進的極度痛苦情緒。
師:很好,分析很到位。綜合兩位同學的觀點,作者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將內心無比悲痛的復雜情感表達出來。還有沒有其他見解?
生6:問天、擂地體現那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痛苦與無奈。
師:很好,在這里大家需要了解一個典故—屈原問天。問天是傳統意象的新用,不論是“呵壁問天”,還是“天高地迥,號呼靡及。”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方式。詩中作者發現祖國沉淪,情不能已,一腔悲憤無處申訴,苦覓原因無處追尋,只能向天發問,向天責問,這是何等的悲憤。然而作者的這種追問卻是無果的,只能陷入更深的悲痛中去。除此之外,“嘔心”典故也感情豐富。(PPT投影)
師:除了用語言、動作來表現情感,還有沒有其他方式?試著從修辭角度出發來體會作者情感。
生7:運用反復,多次說“我來了”。
師:情感上有起伏變化嗎?
生7:從開始滿腔熱情地來,到發現不是我的中華那種由喜變成空喜的沉痛失望之情。
師:非常好,為什么是空喜?
生8:因為他見到了噩夢,這應該是比喻,但具體的不太明白。
師:對,這是比喻,那為什么是噩夢呢?我們需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PPT投影)可見,噩夢比喻當時祖國黑暗、破敗、恐怖和令人失望的現狀。運用比喻,用“恐怖”“噩夢掛著懸崖”來表現內心的失落與恐慌。噩夢是可怕的,而掛在“懸崖”上的“噩夢”,命懸一線、風雨飄搖,使人感到絕望和恐怖。(學生紛紛點頭)但是在他的詩作《憶菊》中他這樣描繪自己的祖國,通過描繪各種菊花的姿態、色澤之美,贊美如花的祖國。為什么有這個反差呢?
生9:1922年,聞一多赴美留學,想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民主精神,但受到種族歧視的屈辱,很快就對美國社會的各種現象反感甚至痛恨,這個時候他深深懷念祖國,心中充滿了溫暖、希望,所以在他印象中祖國應該是美好如花的。但是回國后的發現卻讓他陷入更深的痛苦!
師:很好。《憶菊》中作者以物寓情、移情于物,強烈迸發身處異國的詩人對祖國的眷念之情,是對祖國與祖國文化的深情贊美;而《發現》這首詩,作者卻以沉痛而激昂的情感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摯愛,撕心裂肺,更見赤子之心。這就是頌歌與頌歌的變奏—不同的節奏、不同的旋律,歌唱的卻是一樣的深情。所以當作者帶著滿腔的熱情急切地投入祖國的懷抱,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祖國時,會迸著血淚喊出“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這樣悲痛的聲音。現在,聽老師朗讀全詩,同時思考“發現”具有怎樣的內涵?(師范讀,學生小組思考討論)
小組1:發現了祖國現狀的困境,是噩夢。
小組5:發現了作者內心的痛苦無助。
師:結合大家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概括:第一,表面的“發現”:指詩人滿懷報國宏愿的熱情踏上祖國大地時,“發現”的現實卻不是“如花的祖國”,而是一場恐怖的掛在懸崖上的噩夢,這使他失望痛苦。第二,內心的“發現”:指詩人面對黑暗的現實,上天入地,尋找祖國變成“噩夢”的緣由,“總問不出消息”,終于在痛哭中“嘔出一顆心來”時,才“發現”心愛的祖國原來“在我心里”。(邊總結邊板書)全篇以痛苦的“發現”起筆,以愛的“發現”作結,首尾呼應,自始至終緊扣“發現”題旨。兩種“發現”意義的重合,深化了主題,構思精巧,感人至深,表達了作者赤誠的愛國之心。最后師生齊讀,體會作者那種火山爆發一樣的激情,領悟詩歌的情感之美。(師生齊讀,感悟情感。)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以閱讀為主,品味了詩歌《發現》的情感美。希望大家課后積極誦讀感悟,同時體會聞一多新格律詩的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二、教學反思
現在的語文課堂讀書聲是越來越少,大多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語文,而缺少了語文味——“讀”之本色。詩歌首先展現給學生的是一行行文字,我們應把冷冰冰的文字轉換成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詩歌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即使存在時間與文化上的差異,但在情感上還是有共鳴的,這需要學生去傾心閱讀,只有這樣才能向下一步的學習邁進。綜合詩歌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在教學詩歌《發現》時,我以讀出詩歌真滋味為目標,采用以讀促悟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初讀詩歌,感悟情感
在《發現》課堂教學時,我采用當堂訓練學生的誦讀能力,初讀自由體會,讀后師生交流感悟,通過“讀”來解決詩歌“寫什么情”的問題。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讀”是學生掌握詩歌豐富復雜情感的最直接方式,通過誦讀《發現》,學生們從誦讀中感悟情感,對祖國的現狀充滿不滿悲痛之情,同時更被聞一多那種“嘔出一顆心來,你在我心里!”的深深愛國情打動。
(二)再讀詩歌,賞析技巧
在這個品讀階段,我將“讀”作為敲開詩歌藝術之門的鑰匙,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對于一些新意觀點特別激勵,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次“讀”主要是讀出詩歌“怎么寫情”的問題。在《發現》課堂教學時,當我拋出“作者內心的情感是如何表達的?”這一問題之后,學生們在反復閱讀之下讀出了從語言的呼喊、動作的反應、反復和比喻修辭手法等角度來直抒胸臆,描繪出當作者面對一個軍閥混戰下的殘破祖國、噩夢一樣的現實時,內心的那種沉痛而又激昂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撕心裂肺,更見赤子之心。
(三)三讀詩歌,品味內涵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我們知道一個合格語文教師的終極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去誦讀一首詩,去欣賞詩歌的藝術特色,更要引領學生品味詩歌的深刻內涵,即內在靈魂美。這次“讀”的目的是讀出文章“情之內涵”,這是詩歌閱讀的最高境界,讀出作者,讀出自我。詩歌《發現》內涵深刻,具有表面和內在兩種“發現”,全篇以痛苦的“發現”起筆,以愛的“發現”作結,構思精巧、首尾呼應,自始至終緊扣“發現”題旨,感人至深,表達作者赤誠的愛國之心,進而激發學生隱藏久遠的愛國情。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誦讀應成為詩歌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通過范讀、朗讀、齊讀等“百花齊放”的方式讀出詩歌的內容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內涵之美,完成對詩歌欣賞的升華,提升詩歌鑒賞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