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剛
摘 要:隨著新課程實驗工作的全面鋪開,我們對作業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應探索新課程理念下作業的形式,促進作業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科學和完善。改變過去單一的作業模式,使新時代的作業能調動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
關鍵詞:分層教學;作業多樣化;作業人文化;質疑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現狀往往是學生怕做,老師怕改。所以改進作業布置是現階段的當務之急,學生的課外時間幾乎被作業所占,學生完全缺乏學習樂趣,以學習為累,并且作業內容也大多是機械抄記、重復套用,既沒有什么思維訓練價值,也談不上什么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試訓練色彩濃厚。學生原本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這樣不斷地被這些練習打磨得無影無蹤,一點一滴地耗干了學生的靈性。
那么,我們教師能不能設計一些既能深化課堂學習、又好玩有趣、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作業呢?能不能讓學生又要動腦筋,又不能怕麻煩,又可以合作完成,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老師批改起來也輕松愉悅的作業呢?我認為:改進作業,可以促進教學良性發展。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思考。
一、作業層次化,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教學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
得。那么布置作業自然要層次化。教完一節內容后,學生要通過做練習來鞏固和提高,因此課后布置多層次習題是分層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課后作業“一刀切”,往往使基礎弱的學生吃不消,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為此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極其必要,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課后練習為主的基礎作業;二是基礎性為主,拔高為輔類型作業;三是基礎性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結合型作業。
二、作業多樣化,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往往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作為學習的重要環節,作業的布置,教師往往忽視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多角度地認識事物,沒能創造性地給學生布置相關的作業,最終導致師生之間只是淺薄的文本符號的往來。學生思維潛力得不到挖掘,很少能通過作業練習真正獲得學習技能。
教學之余把最大的自主學習空間留給學生,放權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乃至作業要求。當然,自己選擇作業,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不能有畏難情緒,只選擇那些沒一定技術含量的。在這里自然也要培養學生的挑戰意識,要敢于給自己出題。甚至有必要讓學生自己設定完成的數量、完成的時間、完成的進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作業人文化,加強作業育人作用
作業的主要內容一定要凸顯知識,圍繞作業完成的過程,還有學習者的習慣和價值觀念以及情緒流露等。一本看似單一的工具性作業,蘊含著學生無數的個性特征。只要善于發掘和利用,就會為我們提供許多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之時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要考慮到學生的情緒,比如,對于那些錯得比較多的學生作業,打紅叉是不該的,你想這位學生一旦看到自己的作業是滿眼的紅叉會是什么樣的感受,也許會讓這位學生從此喪失學習的興趣。
每一次批改作業之時都要抓住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點滴進步,把這作為進入學生內心世界的一條通道,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育他熱愛生活,關注他的思想變化,分享他學習的快樂,指點他走出挫折,評點他的想法,為他提出合理建議等等。針對不同的作業,提出不同的建議,寫一點鼓勵的話,或者為他們學習生活上的煩惱指點迷津。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做人。讓學生在作業本上也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讓他們做到誤有指正,才有賞識,德有教導,把作業變成和學生交流的窗口。從精神上解決學生的很多迷茫,給他們指明學習的方向。
四、作業理念化,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教育方法上,提倡發現式學習法,學生自己總結生活和學習的規律,教師只提供能激發思維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反思,最終能自己發現事物的真相,如此能促進知識的建構。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作業的類型也在發生變化。例如,我們在實踐中積累了這樣一些作業類型:(1)讀讀寫寫——平時通
過讀書看報、閱讀雜志、寫讀后感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現在學生獲得圖書的途徑也比較多。所以這是最常見的類型,也便于學生掌握和完成。(2)質疑討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學生面對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生成。(3)網絡搜集——現代社會,網絡信息龐大,絕不能忽視這一教育陣地。這些作業都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總之,時代在發展,如果還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地給學生布置作業,只能被時代淘汰。改進是為了創新,學生如果每天都能面對不同且充滿創意的作業,每次都能驚喜地發現自己的點滴進
步、點滴創新,一定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和學生共同分享學習的樂趣,這樣師生才能融洽,才能真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才能雙贏。
參考文獻:
葉賽紅.創新作業模式讓作業走向高效[J].小學數學設計,2011(10).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