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蓮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課程特點決定了它十分注重學生的自身體驗,通過理解和感悟受到教育,獲得經驗。所以,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適當地運用體驗式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情境體驗,能夠加深感知,提高教學效果;角色體驗,能夠促進理解,優化課堂教學;活動體驗,能夠提高道德認識,內化教學行為;生活體驗,能夠指導道德行為,延伸教學內容。因此,教學中,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和組織學生將所學道理付諸實踐,進行行為指導,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達到知行統一。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情境體驗;角色體驗;活動體驗;生活體驗
什么是體驗式教學?從百度中搜索: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課程特點決定了它十分注重學生的自身體驗,通過理解和感悟受到教育,獲得經驗。所以,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適當地運用體驗式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
一、情境體驗,能夠加深感知,提高教學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钡说捏w驗是有限的,學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體驗過,有些生活中無法體驗的事情,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創設出一定的情境來讓學生體驗。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運用實物投影、視頻、故事表演等手段來創設情境,以期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身臨其境,以“情”釋“理”。在設計《崇尚科學精神》這一課時,“科學精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就能相信科學、崇尚科學精神,只靠干巴巴的講述是行不通的,怎么辦呢?這時我就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更希望參與到活動中去,親身實踐,親自體驗。所以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加入了動畫片《治病》,從視覺和聽覺上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更直觀地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迷信”,并引發“怎樣對待科學”的思考。接著表演小品《三個考生算命》,把具體的“迷信”活動搬到了學生眼前,在一片哄笑聲中,學生知道了“迷信”實質上是一種騙人的把戲。而教師的演示實驗“紙上捉鬼”和學生親自做的“神符顯字”實驗,更加深了這種認識。一個又一個的情境體驗讓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水到渠成地得以突破。
二、角色體驗,能夠促進理解,優化課堂教學
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中,角色體驗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讓學生親身感知角色的喜怒哀樂,才能擁有豐富的感性材料,才能促進對教材的理解,從而優化課堂教學。
“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的不方便,感受他們需要關愛和幫助,學習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边@是《同在藍天下》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上課伊始,我讓左邊兩組學生,用紅領巾把眼睛蒙上,繞教室走一圈,然后回到座位上;右邊兩組學生把帶來的外衣和紅領巾系上,注意只用一只手來做,另一只手不要幫忙。每個人都要邊做邊用心體會,并敘述自身感受。一個學生說:“我的雙眼被蒙住后,就不敢往前邁步了,一步也不敢,非常害怕自己會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绷硪粋€學生說:“把外衣和紅領巾系到一起,本來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可沒想到只用一只手來做,卻非常困難,我急得汗都出來了。”我讓學生想象:如果眼睛真的失明了,永遠看不見世上的一切,或者一只手真的沒有了,永遠不能自由做事,將會有什么想法?一個學生答:“如果真的看不到這個美麗的世界,眼前只剩下一片黑暗,我會痛苦死的!”又一個學生說:“如果我真的失去一只手臂,很多想做的事情就永遠無法順利完成了?!睂W生通過角色體驗,感受到殘疾人的艱難及心理感受,更加理解了教材,也懂得了如何對待殘疾人,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優化了課堂教學。
三、活動體驗,能夠提高道德認識,內化教學行為
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任務之一,但由于兒童抽象思維的能力還比較弱,對道德本質還不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所以教學中運用活動體驗,可以有效地提高道德認識,內化教學行為。
教學《拍手拉鉤不要變》一課中,小美既想和奇奇一起看動畫片,又和張斌約好了去書店。我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美,你該怎么辦?如果你是張斌,小美不按時赴約,你心情怎樣?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思考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多種活動方式進行表現可以是短劇也可以是小品,感受別人說話不算話后的那種難過、氣憤的心情,引導學生懂得要守信譽的道理?;顒芋w驗,讓學生很容易地提高了道德認識,內化了教學行為。
四、生活體驗,能夠指導道德行為,延伸教學內容
作為一門生活實踐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遵循“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因此,教學中,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和組織學生將所學道理付諸實踐,進行行為指導,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達到知行統一。因此,在設置課后踐行活動時,要充分引發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達到鞏固所學的道德知識,加深道德認識,指導道德行為的目的。比如,學完《“小蜜蜂”在行動》一課后,我設計了讓學生在家里幫媽媽做家務的作業,可以是洗碗、掃地,也可以是炒菜、擦桌子等。并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媽媽,看到孩子幫自己做家務,會有什么感受?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體會到要用實際行動感謝身邊的勞動者。從而達到指導道德行為、延伸教學內容的目的。
以上的幾點嘗試,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要想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利于體驗的良好環境,讓品德與社會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為鮮活的主體,還需要我們多動腦、多創新。
參考文獻:
[1]李英.體驗:一種教育學的話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 (12).
[2]陳云.小學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