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本明
【摘 要】初中數學的課業負擔嚴重,教師都在積極地反思和研究,需要設計什么樣的課堂才能達到減負增效?本文作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實踐,提出從五個方面入手,進行減負增效:一是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二是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三是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四是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五是歸納有效的課堂小結。
【關鍵詞】減負增效 ? ?數學課堂 ? ?有效教學
“減負增效”一直以來都是教學、教研中探討的熱點問題。減負同時又要增效,這是老師們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學境界,也是學生們所期盼的學習狀態。然而,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達到“減負、提質、增效”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
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做到“減負增效”的關鍵所在。數學課堂教學不僅關注教師是否教得“有效”,而且還關注學生是否學得“有效”,只有師生有效地相互促進與發展,才能達到各環節“有效”的目的。因此,減負增效要從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抓起。本人根據自身多年的實踐,談談初中數學的減負、提質、增效。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創設自然生動、簡單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習有趣的數學,輕松地學習數學。如教學《絕對值》時,我設計了一個螞蟻找食物的問題情境,使本節課一開始就充滿趣味,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然后打個比方,將熟的食物記作“+”,將生的食物記作“-”,將“∣ ∣”記作會加熱的鍋,所以無論是生的還是熟的只要放進這個鍋里,出來都是熟的,沒有東西放進去出來當然是空的了。所以無論是“+”還是“-”只要放進“∣ ∣”里,出來肯定都是“+”的,0放進“∣ ∣”出來還是0,激發了同學們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原本難以理解的絕對值概念變得簡單。
情境教學已經成為我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它能將枯燥乏味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將抽象的知識概念變得具體形象。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心動”,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產生對問題和本課探究的欲望,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
二、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學習,要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權和思考、活動的自由,讓課堂動起來。因此,數學課堂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實踐活動是學生發展成長的主要途徑,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促使課堂教學目標有效達成。在《冪的乘方》一節的教學活動中,圍繞教學目標,我作了如下的過程設計:
1.導入:將下列各式用一個更加簡便的算式表示:
(1)5+5+5+5+5+5+5;(2)a·a·a·a·a·a;(3)32·32·32
2.探究:我們來研究(3)式的表示和計算問題。
(1)填寫下列每步運算的依據。
32·32·32=3·3·3·3·3·3 ? ?
(32)3=32·32·32 ? ? ? ? ?
=36
=……
(2)猜想:(an)m應該怎樣計算?請舉例驗證你的猜想。
3.交流討論:式子(an)m 的意義及計算方法。
4.總結:公式(an)m=amn 的意義,即冪的乘方法則。
5.實踐:計算下列各式:
(1)(22)3;(2)(a3)2;(3)[(-2)2]3;(4)[(-a)2]4
6.讓我們自己來編一些類似的運算試試。
學生的積極參與,動手實踐,動腦猜想,讓課堂活起來。這樣的課堂教學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而且學生的“動中學”減輕了數學課堂上的枯燥壓力。因此,有效的教學過程起到了“減負增效”的作用。
三、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
一節課是由若干個問題貫穿起來的,學生掌握程度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問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使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發生激烈的沖突,喚醒學生知覺,激發探究興趣,明確探究目標,確定思維方式,并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教學問題是否有效關鍵在于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引導性。在課堂教學中,不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而是通過有效的教學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走進老師設計的“陷阱”中。例如:在上《課題學習:中點四邊形》時,復習完三角形的中位線及其性質后,要引入四邊形的中點四邊形時,可以提出問題:除了三角形外,我們學過的多邊形的形狀還有哪些?在探索任意四邊形的中點四邊形的形狀時,提出問題:如果改變原四邊形的形狀,那么中點四邊形的形狀也會隨著發生變化嗎?在探索特殊四邊形的中點四邊形的形狀時,提出問題:中點四邊形的形狀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嗎?還有哪些四邊形的中點四邊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去探索特殊四邊形的中點四邊形。課堂上實施有效提問,激起學生探索興趣,提高課堂興趣,產生“減負增效”的效果。
四、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要實現有效課堂教學,關注“學困生”是極其艱巨的教育任務。在教學實際工作中,我們不得不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課堂上總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學的新知識。無端地指責學生不努力是不合適的,只有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困難,做到持之以恒并及時給予他們切實的幫助,考慮他們的需要,給予必要的“小灶式”指導,這些都是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措施。如在課堂教學中,可選擇在合適的時間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學到知識,提高課堂的參與度。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畫圖:畫出邊長分別是下列各組數的三角形(單位:㎝)
a.3,4,5 ? ? ?b.6,8,10 ? ? ?c.5,12,13 ? ? ?d.8,15,17
(2)測量:用你的量角器測量一下上述各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數,并記錄如下: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3)判斷:請判斷一下上述你所畫的三角形的形狀。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4)找規律:根據上述每個三角形所組的各組邊長,請你找出最長邊的平方與其他兩邊平方和之間關系。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5)猜想:讓我們猜想一下,一個三角形各邊長數量應滿足怎樣的關系時這個三角形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呢?
你的猜想是______。然后把全班分成四個學習興趣小組,再把上述四個問題分別拋給四個學習興趣小組,看看哪一組完成得最棒。
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探索性、可操作性,學生很快進入合作角色,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所以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及合作精神,又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探索成功后的喜悅。因此,要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促進有效教學,提高“減負增效”的作用。
五、歸納有效的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環,不僅僅是課中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小結,更重要的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針對性地回顧、整理、歸納、深化。它既是對教學內容的再現,又是對課堂內容的高度提煉、精要概括和系統整理。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這堂課快結束時,我進行了課堂小結:“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學習了運用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進行運算來判斷該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在我們身邊有很多與直角有關的物品,這些物品中的直角是否很規范呢?運用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就可以進行驗證,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試一試。”課后,大部分同學都對身邊的“直角”進行了探索。
有效的課堂小結不僅為一堂課是否精彩留下懸念,對整堂課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還能加深學生理解、鞏固新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保持和深化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也為“減負增效”起到了鋪墊作用。
總之,“減負”不能流于形式,而應當更注重實際效果。“減負”的主渠道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做到減負不減質,關鍵是向45分鐘要效益。只有實施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才能達到真正的“減負”。數學課堂的各個環節都應該緊緊圍繞提高課堂效率,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進行有效教學,給學生真真正正的“減負”。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 新課程的深化和反思[M].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拉金佟,吉文虎. 打造高效課堂落實減負增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02).
[3]季求來.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研究[M]. 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4]陸炳紅.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對策. 考試周刊,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