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云
摘 要:《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元成這一人物的性格形成,是其本人與其所處的微系統、外層系統以及宏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且這些系統之間也有機交融,相互作用,共同促動著元成的人格不斷朝著扭曲、陰暗、殘忍的非正常、非健康方向發展,最終導致了這一個體的滅亡和發展停止。
關鍵詞:生態系統;個體人格;生物因素;環境因素
一、個體人格發展的生態系統論
生態系統論認為,人的發展是受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的,也說是說,不管是生物因素還是環境(或稱為自然生態)因素,其作用并不是簡單機械的,而是雙方互為影響,并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共同對個體的發展產生作用。而這當中的環境因素本身也是非常復雜的,并不是一個大而化之的籠統概念,依環境與個體接觸的接近和密切程度,可將環境分為若干層,而每層之間又互相影響,共同作用于個體。該理論的代表人布朗芬布倫納把環境劃分為若干個層級,主要是是微系統、外層系統和宏系統。微系統處于最里層,指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對大多數個體的早期階段來說,微系統主要指家庭,可后來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此系統逐漸擴大,也包括幼兒園、學校、同伴群體等;外層系統處于中間層,主要指那些個體并未直接參與但卻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個體所在學校所處的外圍環境等;宏系統處于最外層,指微系統、中間系統和外層系統嵌套于其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階層背景,宏系統事實上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在其它幾個系統中獲得的經驗,也就是說,影響著其它系統對個體的影響。事實上,整個環境就是“一組嵌套結構,每一個嵌套在下一個中,就像一套俄羅斯的嵌套娃娃”。換句話說,發展中的人處在從直接環境(像家庭)到間接環境(像個體所處的社會、時代、文化等寬泛的背景)的幾個環境系統的中心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統都與其他系統以及個體交互作用,影響著個體的發展。
二、關于“元成”人格發展的生態系統論分析
(一)微系統分析。元成生于王室,父母雙全,上還有一同父異母的長兄和一同父同母的次兄,除此之外,也許他直接參與的系統還有些什么乳母、宮女、太監、侍講的師傅及陪讀的同伴什么之類的,但考慮到王室深宮的特殊性,暫且將他們略過,將其微系統簡化為父母。無論古今中外、帝王百姓,這樣的微系統總是最起碼的,且在所有微系統中,這個系統的作用也是最至關重要的。先來看看父親對他的影響:元成的父親是個國王,長年征戰在外,剛愎,冷酷,少有溫情,這樣的父親自然很難給他帶來情感上的支持、成長中的陪伴,相反,能給他的,恐怕更多的封建家長的壓制。再來看看母親:母親雖能日日陪伴在元成身邊,但由于母親本人被與繼子的亂倫之戀牽扯了太多精力,恐怕對元成的看顧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一點由影片中元成刺死兄長后,母親對遭到父親毒打的元成不聞不顧,而只管一心撲在愛人尸體上這些情節也可看出。可見母親似乎也沒給元成帶來多少實質意義上的愛和關注。生物生態學再三強調,在所有作用于個體的因素中,沒有哪個因素的作用是單一的、機械的,微系統內各因素同樣如此。也就是說,元成的父母之間也是互相影響并有機作用于他的。元成的父母明為夫妻,實為仇敵,父親給母親吃毒藥要害死母親,母親暗地里聯絡大臣和兒子要鬧兵變,父母之間仇恨至此,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想見是負性的、具有破壞性的,這樣的有機作用顯然是不利于元成的人格朝著熱情陽光的健康方向形成和發展的。
(二)外層系統分析。布朗芬布倫納曾舉例說過,父母的工作環境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外層系統影響因素,兒童在家庭的情感關系可能會受到父母是否喜歡其工作的影響。同樣,兒童在校的經歷也會受到外層系統的影響,如學校的整體計劃或者其社區工廠的關閉導致學校收的下降都會影響到學生。當然,由于元成生于古代,無學校可上,這里能探討的只有父母的工作環境。元成父母的社會身份分別是國王和王后,父親的工作環境是連年征戰,喋血疆場,母親的工作環境是深居王宮,勾心斗角,父母的這種長年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爭斗生活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人格特點和處事方式,而這些特點和方式又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對元成的教養方式,他們會用他們那一套斗爭哲學和價值觀來教育元成,元成長期受父母的這種影響,人格形成自然會帶有父母的影子。另一方面,父母的這種不穩定、高風險的生活也會給他們自身帶來緊張的精神壓力,長期處于焦慮、壓抑狀態下的父母也難免會把對自身環境的痛恨、不滿等負性情緒發泄到子女身上,以實現自身壓力的部分轉嫁,而這種不負責任的發泄和轉嫁也是非常不利于元成的人格健康的。
(三)宏系統分析。前述已及,宏系統事實上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它規定著一定社會如何對待未成年人、教給未成年人什么以及未成年人應該努力的目標,不同文化、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亞文化群體都有著不同的宏系統,但都會通過各自的系統從宏觀層面上影響著系統下的所有個體發展。元成生活于我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一方面,那屬于我國漫長封建時期的一個部分,而我國歷代封建統治者推行的都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無非就是“三綱五常”、“君臣父子”, 強調忠君孝親、克己復禮、等級秩序等。在這個宏大文化背景下的任何一個個體,要想不被主流社會拋棄,就不得不奉行這一套主流價值觀,作為垂范天下的王室成員,更該對這一套統治階級極力鼓吹并推崇的價值規范身體力行。可以想見,當年的元成從小耳濡目染,必然也會把這一套內化為自己的內在道德價值標準,作為指導自己立身處世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那又是個王朝更迭、戰亂紛爭的年代,主流社會理想和傳統價值觀轟然倒塌,太平盛世時期的等級和秩序被混亂和顛覆所代替,犯上作亂、背主弒君的現象屢有發生,至于不按規矩出牌,不遵從社會規范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遠的不說,就在王宮里,母親和長兄的亂倫行為每天都在元成的眼皮底下發生。那么同樣,這樣的社會大氣候也必然會對少年元成產生重大影響。可想而知,在這種社會現實與所受教育互相矛盾的情況下,元成的內心一定有過長時期的困惑和掙扎,一方面,他要按照自己內在的道德標準,做父王的忠臣,母后的孝子,兄長的順弟,另一方面,他又要抵抗來自真實社會的巨大誘惑,試圖弒兄逼父,實現自己南面稱王的野心。可能在生活中的某個時期,他的前一種想法占了上風;在另一個時期,后一種想法又占了上風,作為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未成年人,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相對統一的發展標準,而是長期被兩種拉鋸式的想法撕扯來撕扯去,元成的人格發展自然是很難穩定的。同時,元成思想上的這種長期爭斗本身就是一份不小的壓力,兩種不同觀念的此起彼伏會使元成每時每刻都面臨著選擇的痛苦,這種長期的痛苦會變成一種情緒上的高焦慮,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破壞,阻礙著元成人格的順利形成和發展。另外,在所受教育和現實社會的拉鋸戰中,后者的影響可能會更加重大和深遠,因為畢竟身教重于言教,事實勝于雄辯,鮮活的社會現象也必然比書本上的晦澀教條對人的作用要大。所以,元成在最終決定放棄社會灌輸給他的價值觀念,而選擇他本人觀察到的社會上實際通行的價值標準時,內心里也一定有過不安和愧疚,當這種不安和愧疚一直無法得到排解、轉移和升華,最終也會演變成一種對個體健康發展的破壞力量。
參考文獻:
[1] Shaffer, D. R. (2005). 發展心理學: 兒童與青少年 (鄒泓等, Trans.).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
[2] 劉杰、孟會敏,關于布郎芬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