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高職銜接是當前職業教育的熱點話題,而中高職課程建設中,公共課占據著重要位置。如此,做好中高職公共課的有效銜接勢在必行。本文在分析中高職公共課銜接現狀的基礎之上,嘗試從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課程資源和課程評價四個方面對中高職公共課有效銜接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高職;公共課;有效銜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3-0020-03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簡介:張宏建(1976- ),男,湖南沅陵人,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職業教育。(廣東 東莞/5238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省教改課題《“全過程、多元化”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0302001)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銜接。”這將中高職協凋發展推上了重要議程?!督逃筷P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仍然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現象。”這指出了中高職有效銜接的現實問題。中高職有效銜接的核心問題是課程銜接。只有課程銜接問題解決了,才能解決中高職教育中的其它銜接問題。而中高職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可持續發展型人才,勢必要加強公共課建設。為此,本文嘗試對中高職公共課的有效銜接進行研究。
一、中高職公共課銜接的現狀及原因
中高職公共課主要包括德育課、語文、數學、外語(英語等)、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藝術和部分新增內容。雖然課程名稱較統一,但在課程建設上往往各自獨立、相互分離,因而導致了中高職缺乏對彼此在課程建設上的了解,從而出現了中高職公共課重復學習、脫節缺失的現象,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中高職在教學上的層次性。究其原因,有如下兩點:一是中職學校雖然承擔著“就業、升學”的雙重功能,但最現實的功能是“就業”。對公共課建設來說,中職必然會選擇多數學生的需求,來滿足學生就業的終結性教育,而高職又是職業教育的終結,如此,勢必會出現公共課教育的重復、脫節缺失現象。二是高職院校對中職生源,無論是對口自主招生生源(單獨編班),還是高考統招生源(編入普高班),在公共課教育上,并沒有嚴格地把中職生源與普高生源區別開,存在“齊步走”現象,因中職生源與普高生源在教育背景上的差異,公共課教育重復、脫節現象就不可避免??傊?,在公共課建設上,中高職表面上實現了對接,但本質上并未找到相應的“接點”。
二、中高職公共課銜接的依據
中高職公共課銜接雖然存在不協調,但構建有效銜接的任務,不是不可能完成。對此,有如下兩個方面依據:一是中高職教育具有目標的一致性。中高職雖屬不同層次教育,但他們都屬于職業技術教育范疇,都強調以就業為導向,都培養具備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的專門人才,而公共課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一環,如此,公共課有效銜接有實現可能性;二是中高職學生認知水平具有階段性。中高職學生有著明顯的年齡段,年齡段的層次性必然帶來認知水平的階段性。知識的獲取是一個從低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而公共課作為塑造學生內涵素質課程,其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勢必是一個隨著年齡遞增而有可能逐步實現的過程,也就是說,中職教育可以是高職教育的學習準備,高職教育可以是中職教育的提升,如此,中高職公共課有效銜接有了現實必然性??傊?,中高職公共課有效銜接是有據可循。
三、中高職公共課銜接的有效途徑
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本質問題是課程銜接問題,而課程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它本身是由許多要素構成,如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課程資源、課程評價等。在當前中高職課程體系中,公共課的存在具有客觀性,而有效銜接又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因此,有必要積極探索中高職公共課有效銜接的現實途徑。對此,我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1.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而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都沒有制定統一的中高職課程銜接標準,當然公共課也沒有。從而出現了,中高職各自設定自己的公共課標準,即使有溝通,也只是對口招生單位之間,為了“升學”將高職招生考試標準作為中職的臨時公共課標準,結果是,因標準的不銜接導致了整個公共課教育的無序。如此,構建公共課標準問題成為了公共課有效銜接的關鍵問題。對此,首先,我們可從培養目標找銜接。中職主要培養高素質中、初級專門人才,而高職主要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中高職培養目標具有明顯的層次性,這決定了課程標準應具有相應的層次性。作為公共課,中職與高職的關系,就如高中與普高的關系,中職公共課標準更應強調基礎性,而后者是職業院校學生的終結性教育,公共課標準更應重視“必需、夠用”原則。其次,我們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找標準。中高職學生的年齡段決定了認知的層次性,當然,公共課標準也需與之相適應。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公共課,在制定課程標準時,中職應促使學生初步形成各種素質,初步確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高職應在中職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各種素質,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
中高職公共課有效銜接研究
2.教學內容
中高職公共課設置,名稱基本相同,但因缺少中高職有效銜接的公共課標準,從而導致了中高職均是各自制定自己的教學內容,設置各自的教學范圍。如此,在公共課教學中,經常出現有的教學內容,中職已經教過,高職重復教;有的教學內容,中職沒有教過,高職不得不補充,從而造成了教學內容不銜接的現象。對此,中高職公共課內容的銜接,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方面,可借助相關的等級考試確定各自的教學內容,如英語課,有全國英語等級考試(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簡稱PETS),全國大學應用能力英語考試A/B級,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等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有計算機水平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計算機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等。中高職公共課可選擇相應考試的層次,確定各自相匹配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可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確定相關教學內容,如德育課,中職可選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方面知識作為課程內容,而高職可選擇能促使學生形成職業觀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如應用寫作課,中職可選擇公共應用寫作作為教學內容,而高職可選擇專業性較強的寫作作為教學內容。
3.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內容十分寬廣,包括師資、教材、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等促使教學過程得以有效實施的各種軟硬件。但在中高職課程資源開發上,存在著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明顯不強,更不用說整合其它課程資源。中高職銜接的公共課資源更是如此。對此,就公共課資源開發來說,可從二個方面進行嘗試。一方面,可通過師資資源實現公共課對接。鑒于教師的專長、特長和現有水平,對那些學生感興趣、社會期望值高的教學內容,中高職教師可進行相互支援,做到優勢互補,從而加強彼此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接。一方面,可依據中高職學生的教育層次性,對選定的課程資源內容,在深度和廣度及效果上進行相應的層次性開發。如,關于東莞市可園文化資源的開發,對中職學生可以作些通識性的介紹,讓他們對可園的建筑、歷史等有所了解;而對高職學生可進一步作較深入的研究,上升到文化、藝術等層面。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很多,關鍵是要發揮教師在開發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最大化的把課程資源引入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構建。這對于很容易落入課堂教學單調乏味的中高職公共課來說,尤其重要。
4.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手段,是檢測課程實施是否有效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而目前,中高職公共課評價,更多的還是各自獨立的封閉式評價,“多元化”為主體的課程評價很少,更不用說中高職公共課評價的銜接。就中高職公共課評價對接,可嘗試做這兩個方面工作。一方面,中高職互派公共課資深教師參與對方的課程評價。在中高職院校中,“多元化”課程評價主體主要是指政府、行業企業、教師(本校教師)、學生等。在這個評價主體中,如能再增加中高職互派教師這個主體,顯而易見有利于中高職公共課評價的有效銜接。一方面,可將中高職教育視其為一個完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面進行公共課評價。學習是一個漸進過程,特別對公共課,這種基礎性很強的課程,不可能學完后其效果立竿見影,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內化過程。如此,公共課能力形成本身也需要將中高職作為一個完整過程,進行有效的過程評價。這不但能有效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更有利于將中高職公共課教育融為一體,合二為一。如德育課,可模仿銀行信譽檔案等級(誠信,守信,信用警示),將中高職視為一個過程,對學生誠信建立級別,在高職畢業前夕進行德育課的終結性評價。
四、中高職公共課銜接的體制建設
2010年起,廣東省開始了中高職銜接對口自主招生。屆時,中高職銜接才真正意義上成為了職業教育的現實急迫問題。對此,就中高職公共課來說,經驗少,面又廣,事也多。因此,如需將各種銜接落到實處,則需要相關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其中特別應做好三個方面:第一,加強頂層設計,組建頂層設計領導小組?!爱斍奥殬I教育面對的挑戰很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缺乏頂層設計已經擺在首要位置。”只有做好相關的頂層設計,才能避免中高職各院校各自為戰的局面,從而保障中高職公共課的順暢銜接。 第二,加強教師合作,建立中高職教師溝通機制。“教師基于自愿和平等的主體關系,因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形成的既有支援性又有批判性且共擔不可預測結果的人際互動關系?!敝懈呗毥處煹纳疃群献?,是實現中高職公共課全面銜接的基礎性保證。對此,如將合作形成常態化,必將需要相應的教師溝通機制,搭建相應合作平臺。第三,加強課程建設,建立獎勵激勵機制。中高職公共課銜接,涉及到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課程資源、課程評價等方方面面,是非常復雜的工程。建立相應的獎勵激勵機制,有利于推動課程建設有序高效進行。
總之,中高職公共課有效銜接是一項艱巨工程,除了課程銜接之外,還涉及到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銜接問題。上述思考只是初步嘗試,真正實現中高職公共課的有效銜接,要走的路還很長。
參考文獻:
[1]廖征軍等.高職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92).
[2]陳慶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04(4).
[3]徐國慶.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69).
[4]馬樹超.職教體系建設應加強頂層設計[N] .光明日報,2012-03-24.
[5]邵云雁,秦虎.教師合作:厘清與反思[J] .教師教育研究,2009(9).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