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楊
【摘要】板胡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拉弦樂器中的重要角色,從它的起源、樂曲創作、演奏手法等多個方面與戲曲音樂關系密切。本文從板胡的起源和戲曲音樂出發,主要探討板胡演奏中戲曲音樂審美取向和人文內涵。
【關鍵詞】板胡演奏;戲曲音樂審美趨向;文化內涵
引言
板胡樂器是是民族管弦樂器中最具特色的樂器之一,早期曾作為戲曲梆子腔的伴奏樂器。板胡經過老一輩音樂加和樂器制造者的對樂器外形的改造、戲曲的創作,板胡逐漸成為一個獨奏樂器出現在傳統民族音樂的大家庭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板胡演奏與戲曲音樂演奏與創造是密不可分的。
一、板胡的起源與戲曲音樂
弓弦樂器在我國有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當時唐代的嵇琴就是中國弓弦樂器的雛形。陳漡在《樂書》中曾明確地對嵇琴的制作和演奏技巧做過詳細的分析與說明,可見弓弦樂器在唐朝已經非常流行。由于嵇琴是奚族樂器,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稱為“胡人”,因此中原人將嵇琴成為胡琴[1]。隨著弓弦樂器的逐漸創新發展,它的外形和分支發生變化,逐漸演變為共鳴體的皮膜蒙面弓弦樂器和共鳴筒的弓弦樂器,而板胡屬于后者。弓弦樂器發展到明清時期,戲曲梆子腔劇種產生,而板胡稱為該類戲曲的伴奏樂器二股弦,并成為該戲曲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在山西、陜西、一代將板胡稱為“胡呼”,河南、河北一代稱為“瓢”。板胡演奏的曲目吐露出鮮明的戲曲特色,我能夠清晰地感覺到板胡發出的音量和音色具有響亮、高亢、尖銳的特點,樂曲旋律自由奔放、帥氣灑脫,唯一不足的就是缺少溫柔婉約、細軟纏綿之感,給人以豪情、張揚、霸氣的旋律體驗,并讓人體會到放蕩不羈的感覺。板胡樂器的這種演奏風格正好與北方梆子腔的唱腔相吻合,比如陜西秦腔的高亢嘹亮、聲嘶力竭,河南豫劇的厚重渾然、潑辣帶勁,河北梆子的鏗鏹頓挫、擲地有聲。由此可見板胡樂器的演奏特色與中國民族戲曲音樂的風格二者在審美上趨同,有種交相輝映本發出來的藝術光芒。
二、板胡演奏中的戲曲音樂審美取向
板胡演奏戲劇樂曲時,戲曲審美風格和常常與戲曲音樂的板腔體存在趨同性。由于戲曲音樂板式節奏中富余變化的格調,在板式上有上板和散板兩種變化,其中后者具有鮮明的彈性趨向和情感感染力,能夠烘托劇情,并在唱腔設計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上板的節奏演奏過程中,有中一板一眼(2/4拍)和一板三眼(4/4拍)的意味,但是仍然能夠感受到散板的趨勢。戲曲音樂中板腔體有鮮明的彈性趨向,并集中體現在板胡散板演奏上。戲曲音樂演奏過程中,散板運用非常豐富,比如秦腔中滾白、滾板、尖板,豫劇中的飛板、滾白,蒲劇中的介板、滾白等[2]。以豫劇中的飛板為例,它主要分為哭韻、行韻、絕韻,三種韻律交疊使用,能夠給人以非常強力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散板含義豐富,主要以散的形式出現“緊打慢唱”,對內呈現出一種張力、對外呈現出一種緊湊,進而表現出急促和迫切。比如板胡演奏曲中《敘事曲》中的散板是《秦香蓮》“殺廟”中得到的創作靈感,借鑒了戲曲三班的程式結構創作而成。此外在上板節奏中,這種彈性趨向展示得也非常明顯。在戲曲上板的曲牌、較慢的板式,其中力度、律動、時值并不是絕對的平均。在戲曲風格的樂曲中上板通常是以散板形式開始的,最后也以散板形式為結束。比如板胡曲《河北花梆子》是以四分之一的剁板中,板胡和板鼓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速度越來越快,情緒逐漸激昂,在結尾處有一種一氣呵成。
三、板胡演奏中戲曲音樂的人文內涵
音樂文化一般都與人文、地理、傳統等方面的因素有幾大的關聯,音樂文化與人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典型的農業社會,人們的時間觀念是彈性的,漢語用詞習慣一般多用“悠悠歲月”、“漫漫長夜”等,在整體感覺上有很明顯的彈性。音樂在時間藝術長河中會展示出個民族的不同時間概念。在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中,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勞動的時間與季節變化和天氣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在是工作時間上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因此這種戲曲音樂劇中展示出的彈性趨向也非常明顯。環境決定文化,外界的物質表象、概念都是周圍環境對他發生的作用產生結果。這些物質現象、社會生活以及人類情感會呈現出文化藝術特色。音樂創作就如同文藝創作,創新是第一位的,而創作的靈感來源于物質世界和實際生活。失去了創新性的思想觀念和內容,就喪失了音樂創作的核心表達思想,而音樂作品本身也就沒有任何內涵可言。可見音樂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藝術,需要作曲家具備充足的創新意識和扎實的作曲技法。而戲曲音樂是人們生活和情感的體現與宣泄,因此人們的審美取向自然而然受到環境、人文、地理以及民俗等相關因素的影響。總而言之,音樂是人文內涵的一個突出體現,是人與人類集體的情感表達,有社會和將其包含在內的文化表象支撐起來的事物。
四、結束語
作為一名板胡演奏者,在演奏一首戲劇樂曲時,除了自身要具備扎實的板胡演奏機巧之外,還需要認識到板胡演奏中體現出的戲曲音樂審美價值和人文內涵,清楚了解到音樂的內在本質,這樣才能演奏出富有情感、體現戲曲特色和內涵的好曲調。雖然板胡演奏已經從戲曲伴奏中獨立出來并出現的音樂舞臺上,但是板胡演奏作為一項表演藝術是需要視覺、聽覺作為直接媒介的,因此戲曲音樂的審美價值和人文內涵是我們了解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牛長虹.板胡演奏中的戲曲音樂審美趨向與文化內涵[J].戲曲藝術,2009.
[2]孟全勝.淺談板胡演奏中的戲曲音樂審美趨向與文化內涵[J]. 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