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秀華
摘 要: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它最大的特點是要恢復對人類力量和美德的研究,強調人的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社會組織系統。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情感體驗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二十多年,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產生了一些問題。而積極心理學作為最新的心理學思潮,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
途徑。
一、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完善
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能和美德,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這些思想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師生關系等有著建設性的意義。
1、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心理學從創立之初,肩負著三項使命: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幫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發現并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然而在二戰后,心理學家們將關注的重點放到了醫學心理模式上,也就是消極心理學。當前,我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消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消極心理學認為,疾病與健康狀態是一個連續體的兩端,消除了疾病就意味著健康[1]。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使人陷入惡性循環中,這一模式并不能讓人真正獲得快樂幸福。積極心理學認為,人身上應具有發展自我潛能、積極向上的力量。積極心理學也認為,我們不僅要關注疾病的治療,同時也應當注意疾病的預防。
2、改善師生關系
何謂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主客體兩者的事,教育就是一支雙人舞,只有跳舞者自我欣賞并且相互欣賞,才能使教育的這支舞蹈完成的更好?,F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成功的教育應該是指以學生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力量為出發點,通過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最終達成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而實施的教育[2],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度關注學生出現的問題,而積極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主張教師要用一種開放與寬容的心態,對學生要以正強化的方法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從而達到學生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目的。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發揮教育者榜樣的作用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強調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這種作用不僅體現在使用新的思維方式,而且要求教育者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讓自己成為具有積極情緒的的人,與受教育者互相促進。Marva collins在一次訪談中說道:“我承認好的資源、充足的資金確實有助于好學校的建設,但是它能否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知識,卻取決于師者所想。我想告訴那些熱心從事教育的人們:如果你的學校有好的設備,就好好利用它;如果沒有,請相信,你同樣能教好孩子,思想的翅膀遠比物質重要!”
2、關注每一個學生,“有條件”地贊賞每一個學生
馬文·科林斯說過,“如果一個孩子感覺到這位老師并不在乎他和他的學習,那么,無論教科書是多么好,學校的設備是多么優越,這個孩子都不會愿意主動學習的?!盵3]老師應當關注學生身上的優秀品質,對其進行積極的評價。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贊美能夠產生奇跡,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教師應該是在學生取得成功的時候并且應該根據取得成功的大小決定贊賞的差別。
3、培養具有“感受幸福能力”的學生
Fredrick提出了拓展構建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有拓延人們瞬間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4],為此,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在積極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重要概念“Flow”,人們在生活中總會盡可能多地去主動追求它,就像河里的水流一樣連綿不斷。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學生為了一場活動而忙得熱火朝天,他們再苦再累都無所謂,只要看到自己組織的活動順利舉辦,這就是“Flow”。
4、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希望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師首先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獨特的優秀品質。學生們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可以改變的,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改變的特質上。學生只有學會了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別人,進而接納其他“不快樂”的事情。讓學生學會承認生活中存在著一些不快樂的事情,并學會積極應對。
5、傳統文化下的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的學科,和我國優良的道德文化傳統是不謀而合的。儒家的中庸之道,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自然無為,佛家的因緣、果報、命定等,許多民間保健術,如坐禪、氣功以及其他放松入靜的技巧,都是我們精神營養的巨大寶庫,如何將傳統文化精神與積極心理學很好的結合起來,是我們以后值得研究的方面。
6、營造積極的氛圍
社會、家庭、學校、網絡四大系統,是每個人離不開的相互聯系的有機系統。從宏觀層面上,社會應該給家庭和學校提供相應的積極支持,利用網絡這個平臺,實現家庭和學校、社會的有效溝通。從微觀層面上,父母和老師應當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感受幸福的個體。
參考文獻:
[1]陳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桂林理工大學
[2]吳小林.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啟示[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34).
[3] Marva Collins.Marva Collins'way[M].New York:Tarcher,1990.
[4] Barbara Fredrickson.積極情緒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