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東
【摘要】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學習效果,本文做了教學設計。
【關鍵詞】《孔子游春》;教學設計;蘇教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高年級的教學應該集閱讀、理解、思維、想象和創造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理解與感悟能力。
設計思路:《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記,描述了孔子帶弟子到泗水河畔賞春,巧借河水教育弟子的故事,表現孔子對弟子的關愛及師生間的真摯情感。教學中把孔子帶領學生游春的過程轉化為“泗水春景圖”“孔子論水圖”“師生言志圖”三幅情境圖,通過賞、議、抒的教學過程來讓學生體味文意。
教學目標
1.在自學本課生字詞的基礎上,借助詞語的理解,領會課文的內容;
2.通過“賞”“議”“抒”的過程,理解孔子帶領學生游春的目的;
3.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做人要做像水一樣具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教學重點:讀中欣賞泗水河畔美麗的春景,熱議孔子論水,抒發師生的言志。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孔子所說的那段意味深長的話語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來說說《論語》上的佳句?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佳句呀,都是孔夫子說過的話。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隧道,來到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讓孔夫子來給大家上一堂情境教學課好嗎?來聆聽圣人如詩般的教誨。今天,我們來學習《孔子游春》(板書課題),學生同時書空。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出示自讀要求)
2.交流初讀體會:(1)你讀了課文,了解到什么?(2)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賞“泗水春景圖”,議“孔子論水圖”,抒“師生言志圖”。
(三)賞“泗水春景圖”
1.春天的泗水是個好地方,你還記得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一起來看看吧。(出示課件)
2.課文中描寫的泗水春景圖又是怎樣的呢?指名讀段。
3.學詞:(1)廣袤的大地:讀準生字,問——這里的廣袤可以換什么詞或還可以說怎樣的大地。(2)飄逸的長發:讀準生字,指導書寫。請全班女生一起來讀,師生共評。(3)寬廣的胸懷、飄逸的長發、明亮的眸子、甜蜜的絮語。出詞:文中還有一些類似的詞組,全班讀。師:這些詞一般用來描寫美麗的女子。下面我們把這些詞語送回課文再讀讀看——師生接力讀。(4)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師點評。
(四)議“孔子論水圖”
1.默讀第一自然段,從中發現:聽說泗水正漲春潮——是為了水去的。
2.論水——遇水必觀的孔子,究竟對水有著怎樣的心得呢?
3.自讀。
4.指名讀。
5.能聽懂孔子的意思嗎?(1)同桌互議:(不太懂)——當然,孔子話里都包含著深刻的道理。(2)指導方法:師適時給予引導和點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看到的、聽到的,細細地揣摩,提起筆,細細品味,寫出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3)生品讀、批注。
6.交流點撥:(1)有德行。(師點出水的無私)指名該生讀句。(2)有情義。(出示課件)隨著地勢的不同,水的形狀又會發生哪些改變呢?句式拓展:水流進湖泊,就成了(……);水遇到懸崖峭壁,就化身為(……);遇到窄小的地勢,就成了(……);匯合在一起,奔騰而去,就成了(……)。師點撥:有形卻無形,水就是這樣謙恭溫柔。請女生一起讀句。(3)有志向。請男生讀出水的這種勇氣與毅力。(4)善施教化。還萬物本真的面貌,讓萬物潔凈、美麗。
7.再次鼓勵學生用心領悟。
(五)抒“師生言志圖”
1.師:孔子僅僅是在談水嗎?他也是在抒發自己的情懷啊!為了讓大家走進孔子的內心,老師準備了一段介紹孔子的錄像——看錄像。(錄像可以配些關鍵字幕)
2.生結合錄像匯報:能從孔子的身上看到如水一般的美德嗎?
3.師:(1)智者樂水,在水中,孔子看到了君子所具有的所有美德。讓我們讀出對“水”由衷的欣賞。(3)君子有德,君子如水,孔子的一言一行,也讓我們看到了君子如水一樣的風范。讓我們讀出對“真君子”的敬佩。(4)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春天,孔子的話語如太陽般溫暖著我們,讀出我們對孔子的敬意吧!
(六)回讀課文,總結收獲
1.聽了孔夫子的“情境課”后,你有了哪些收獲呢?
2.談收獲。師提示:可從詞、句的積累,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方式諸多方面來總結,著重于談文章的思想感情。
3.積累詞句。如果積累的是自己喜歡的詞語,則用這個詞語造句;如果積累的是句子,則背誦這個句子。
4.課文結尾說:“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春意為什么會變得更濃呢?回顧課文,說說自己的理解。
(春光不變,但人欣賞春光的心情在變;春光不變,但春光中人心中的春景在變;春光不變,但春光中人的思想境界在變;春光不變,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變……)
(七)布置作業
1.摘抄、背誦孔子的名言;
2.仿照課文,在大自然中選擇一個對象,看看能產生哪些類似的聯想,然后寫下來。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