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玲
【摘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一直是近年來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的工作重點。那么如何做到減負不減質,如何做到減負增效則成為我們一線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分別從學習者特征、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特征、學生主體策略設計、教師主導策略設計等方面,探索了小學語文學科低段“學情分析”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學情分析;減負增效;備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一直是近年來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的工作重點。如何做到減負增效則成為我們一線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筆者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是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主要措施。而備課時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則成為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備課時只有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傾向等方面進行分析,才能設計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案,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下面從“學習者特征”“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特征”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
一、學生特征分析
(一)學生現在的學習特征和能力
調查我校本屆一年級學生特點,得出如下結論:
1.識字方面: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91%的學生已經掌握一些簡單的方法來識記生字。
2.閱讀方面:能夠借助課文中的圖畫閱讀課文的學生占70%左右,30%—40%的學生能夠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簡單詞句的意思,具有初級的閱讀能力。
3.質疑方面:具有較高的質疑能力的學生大概占7.8%。另有31%的學生能夠質疑。
4.獨立思考方面:能較好完成學習任務進行獨立思考的學生大概有30%-45%的學生需要借助老師或者同學的提示才能完成,還有25%的學生通過思考完成學習任務的困難很大。
(二)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
1.寫字方面:低年級學生具有觀察時間短、目的性不強、精確性不夠等特點,因此在觀察漢字的結構時極易出現不細心,常常籠統、模糊,只說出客體的具體個別部分。在書寫生字時,出現結構不美觀、筆畫錯誤。
2.朗讀方面: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有些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70%的學生應該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是在個別語句上還是需要教師的指導。
3.思維方面:本單元學習重點是“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學生在理解各篇文章解決問題時所用的方法及思考過程會比較困難。80%左右的學生需要教師的啟發及提供學習支架,因此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創造自由、開放的發展空間,以便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4.收集學習資料方面:90%的學生獨立查閱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還是比較弱。
二、學習目標
1.學生能夠借助學校門戶網站資源平臺的“識字模塊”識記并掌握66個生字,正確書寫30個漢字,準確率達到100%。
2.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單元課文。
3.按照課前自學指導書的要求,圍繞單元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資源的收集,開闊學生的視野,鞏固字詞的識記,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分析學習內容特征
(一)分析內容所處的地位,理清教材知識體系
以專題組織教材是本冊教材編排的特點,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獨立的學習主題,本單元與前后課文之間有內在的聯系,相互照應。
(二) 教學重點
1.識記并掌握本單元我會認的生字并能熟練運用,能夠正確、規范地書寫我會寫的生字并能熟練運用。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理解并感悟:遇到問題,要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四、學生主體策略的設計
1.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學指導書進行自主性的預習。讓學生體驗預習、自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反思問題的過程。
2.交流討論:學生參加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有關內容。
3.信息檢索:學生自主查找資料、整理資料。
五、教師主導策略的設計
1.合作教學:教師成為學習活動中的有效引導者、平等合作者,所設計的問題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采取行動,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一種和諧、愉悅的師生關系。
2.情境教學法: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新課程標準,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聯結。
3.示范講解:在指導學生書寫漢字和理解文章內容時,教師要進行示范講解,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
4.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師借助信息技術作為情境創設工具、交流協作的工具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進行信息加工的認知工具,成為徹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工具。
5.問題導向法:教師要根據本單元每篇課文的“主線”,設計問題,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從而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六、結語
學情分析是教學的切入點,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針對學情的需要性和適應性展開,以學生學情為依據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周一貫.“學情”,不該遺忘的教學資源[J].中國小學語文教育論壇,2003(6).
[2]王榮生.根據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J].語文學習,2009(12).
[3]周曉陽.基于“學情判斷”的教學有效性觀察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10(2).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