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萍
【摘 要】如何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許多歷史老師一直在探討而又未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原因很多,教學方法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俗話說:“文史不分家”。語文教學法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本文就淺談一下如何運用語文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辨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從而學好歷史。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語文教學法
歷史學是一門通曉古今,縱橫中外,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學科,尤其是與語文學科聯系密切。俗話說“文史相通”,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將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方法恰當地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思維空間,提高對歷史知識的掌握。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呢?下面就此談談我個人的教學體會。
(一)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運用語文式的閱讀教學法。
語文的閱讀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讀懂、讀透文段,而且能夠抓住重點,把握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重大事件來復述故事。這樣,既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訓練了他們的歸納概括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如法炮制,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標題來抓中心,劃段落,分層次,歸納大意,寫出提綱和要點,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在歷史教學中大量運用故事演講法和擂臺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動嘴能力,發揚學生敢于爭先的精神,讓歷史課變得生動有趣。
隨著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的推行,活動課走進了學生中間。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發展性教學觀念,給予了學生感受和認識歷史的有趣活動環境,讓歷史課堂增添了活力,成為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活動課中運用故事演講法和擂臺賽,更有利用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主體作用。
通過這種方式,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讓學生體驗了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的過程,提高了閱讀歷史文獻資料的能力,培養了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現實問題的意識。
(三) 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朝代可以借助詩歌、諺語、順口溜、對聯及成語,恰當穿插,通過巧妙的設疑、精心的引導和精彩的講述,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使之自覺地刻苦鉆研,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是語文課上所必須識記背誦的。在歷史課堂中也同樣可以應用,而且效果比背誦歷史要好。在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詩歌,然后與歷史知識聯系起來,使這種機械記憶變得不再是“死記硬背”。例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是指秦始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指曹操;“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指諸葛亮;“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指詩圣杜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指韓信;“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是指楚國政治家屈原;“如何邀月問天,想是平生知己少;只可以詩下酒,懶開醉眼看人忙。”是指詩仙李白;吟誦這些詩歌,有助于潛移默化的塑造他們的靈魂,給學生能夠以藝術享受,并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
諺語、順口溜及對聯也起著同樣的作用.例如八國聯軍侵華指的是哪八國?編成順口溜“因禍得福,美日依靠”,指的是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個國家學生很難記憶,通過這樣的順口溜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對于八國聯軍侵華這個事件理解的更為透徹.理解黃埔軍校的創立目的時可通過這幅對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橫批為:“革命者來”。學生們通過這幅對聯深刻理解了黃埔軍校是革命者的搖籃,為北伐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幾千年的歷史,朝代更替,學生容易混淆,不妨讓學生背歷史朝代歌:夏后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北王胡。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北周滅齊傳于隋,隋又滅陳再統一。隋之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滅金滅宋歸一統,紅巾起義明朝建。明代共傳十六君,清朝定都在北京。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四九人民得勝利,社會主義氣象新。這樣,朝代順序就不會再錯,學生對于這部分的知識記憶的也更為深刻。
總之,通過收集和查找詩歌、諺語、順口溜、對聯及成語,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牢記了歷史知識。
(四)歷史教學中可引入文學作品。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文以載史,史以文傳”,任何文學作品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樣,歷史內容也大多通過文學形式記錄下來。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從文學作品入手,引導學生從中分析、整理出有效的歷史信息,從而生動歷史,活化思想教育。例如教師出示《馬可·波羅行紀》中的一段記載:錫蘭島“所產之紅寶石,他處無有,……島中國王有一紅寶石,為世界紅寶石中之最大而最美者……其長有一大掌,其巨如同人臂。是為世界最光輝之物,其紅如火,毫無暇疵,價值之大,頗難以貨幣計之。”創設情景,讓學生作為當時的西方人,通過這部作品來看東方,他們會發現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非常富有,讓他們非常羨慕,從而能理解西方人通過這本書了解了東方,掀起了東方熱的狂潮。還有這樣一段文字是這樣描寫亞歷山大大帝的:“亞歷山大相貌英俊,從小志向遠大,為人慷慨,勇敢無畏.有一次,他傾其所有,贈賞手下將士.一個將領問他可曾給自己留下什么,亞歷山大回答:‘留下了希望。在戰斗中,他總是身先士卒,第一個從云梯登上敵人的城墻的往往就是他。”通過這段文學作品的描述學生們可以了解到作為一個大帝,亞歷山大的品質是優良的:他志向遠大,為人慷慨,胸懷寬廣,身先士卒,這些品質與他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帝是分不開的。
教育改革已給中學的歷史教師提出一個新的挑戰,我們必須文史兼通,從當代世界人才培養的取向來看,多學科的結合是大趨勢。讓我們為此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易啟祥.新編中學歷史教材教法[M].河南大學出版社,1986
[2]段家次.歷史教學中的語文教學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1995,(6)
(作者單位:泰州市白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