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級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之一,微課是信息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的一種新興教學和學習資源。文章介紹了分級教學和微課的相關內容,探討了微課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帶來的啟示。微課有利于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更好地展開。
【關鍵詞】大學英語 分級教學 微課
一、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以慕課、微課為代表的教育技術創新應用備受矚目。最早在國內開展微課探索的是佛山市教育局,他們舉辦了佛山市首屆中小學微課大賽,其后隨著可汗學院和翻轉課堂在國內流行,微課也變得日漸火熱起來。2012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了首屆面向全國高校和中小學的微課比賽,其后許多地方教育主管部 門、行業協會或出版社也組織了各類微課大賽。經過兩年多的醞釀以來,微課已成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部分,成為教學改革的新手段,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便是其中之一。微課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分級教學
1.分級教學的內涵。所謂分級教學,就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教師承認并充分考慮學生間存在的差異,明確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建構語言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及其接受語言知識的潛能,將他們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設計出不同的教學內容,通過有效控制教學進度,變換授課方式,創立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以達到每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學習程度的班級學習的目的,促進每個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展自由,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教育部于2007年10月正式頒布執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其教學要求一欄內明確說明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以及各高校情況差異較大,大學英語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更高要求。這是我國所有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經過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與實踐應當選擇達到的標準。各高等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并創造條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向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
2.分級教學的理論基礎。分級教學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美國應用語言學家S.D.Krashen(1985)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說當中的i+1理論[3]。該理論認為,人類只有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時,才能習得語言。所謂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語言學習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如果語言輸入遠遠超出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或低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0,學習者就不能獲得可理解性輸入,不是太難理解不了,就是太容易沒有挑戰性,難以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語言輸入,并按照自然序列,才能從“i”層次過渡到“i+1”層次。同時,Krashen也認為學習者還需要在情感上也吸入(take in)已經理解的語言輸入。情感因素主要指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動機(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慮感(anxiety)。學習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條件下,即學習者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充滿自信,無任何焦慮感才會真正習得語言。
對于英語分級教學的成效,大多數教師(郭淑英、杜愛紅、明安云、潘壯杰、夏金陽、汪興楣、談宏慧、李道順、龔金蓮等)通過實證研究對于分級教學普遍持肯定態度,但分級教學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如分級的標準不夠合理(黃彩燕,2008;陳營,2009;彭念凡,2010),分級對低水平學習者造成了消極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王燕,2007;胡蘋蘋,2008;張萌,2009;李先進等,2010)。這些問題的出現需要我們對分級教學進行反思,找到解決途徑,微課資源的出現給分級教學提供了啟示。
三、微課對分級教學的啟示
微課又名“微課程”,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學習任務單、教學課件、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教學反思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1.有利于分級教學因材施教原則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就目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人數多、分級標準不夠明確等現狀的制約,因材施教在實施中還是有很多困難的。即便是分級后的班級中,學生的英語水平還是會存在差距,對于重點或難點的理解,因人而異,理解的時間長短和掌握的程度也會有差別,但課堂內的時間是有限的、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就某一知識點在課堂內反復講解,而微課的出現恰能解決這一問題。微課主要就是針對某一重要知識點或教學環境而設計開發的,它不受學習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習方式靈活,學習者可在課前或課后反復、多次觀看微課,還可以在重點階段點擊暫停,讓自己有思考的時間,在完成視頻的學習后還可以通過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通過互動平臺將任何疑惑與同學、老師交流直至完全明白。
2.有利于分級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有利于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創建。傳統教學中側重以老師為主體,常常是老師整堂課都在講,而學生只是被動的在聽;分級教學則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都應以學生的需求為主。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師生學習共同體越來越成為關注的熱點。師生共同體是指學習成員擁有共同的愿景和目的,在大家都認可的方式和規則下,開展探索、交流與協作,彼此分享智慧,最終達成共識,完成共同的愿景和目的。
3.微課有利于創建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有效降低學生的焦慮情緒。克拉申在情感過濾假說中提出,學習者對可理解性語言輸入的吸收與焦慮感成反比,焦慮越高,吸收越低,焦慮越低,吸收越高。因此,分級教學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有益嘗試,既能讓學習者處于與自己能力相應的階段,即處于獲得可理解的i+1語言輸入階段,又能創設一種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習者在輕松、愉悅、有趣的環境中學習語言,充分挖掘學習者的潛力,樹立學習者的自信心,最終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微課的內容相對于普通課堂教學要精簡許多,它只圍繞某個突出的重點或難點,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學習者可以獨自完成微課程的學習。因此,微課能有效降低學習者的焦慮情緒,使學習者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促進語言習得。
四、結語
分級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有益探索,從最初的試點學校到現今的廣泛推廣,雖然各校在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微課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相整合的新生事物,因其“短、小、精、趣”的特點而受到眾多青睞和推廣。將微課應用于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既有助于解決目前分級教學中的一些難題,也是微課發展的挑戰和機遇,還能促進現代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于課程教學,使得大學英語的改革朝著更積極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唐依凡,秦艷萍等.分類教學、整體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9(3).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S.D.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4]呂玉梅高校公共英語分級教學研究綜述[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5]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6]因材施教[EB/OL].[2013-06-15].http://dict.baidu.com/s?wd=因材施教.
作者簡介:
唐良玉(1982-),女,碩士,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