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延
摘 要:美術教學是一個對美術的感悟過程,只有通過感悟才能感受到美術的“美”,所以要“悟”才能學入。悟就是“感悟”, 悟學式教學法在課堂實施中重“感”和“悟”,“悟學式”理念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最終都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
關鍵詞:悟學;美術課;課堂教學實踐
“悟學理念”是“學會學習”理念,它主張要努力實現由“學會什么”向“會學什么”轉變。最近有老師經常問我: “我看那么多同學怎么那么喜歡上你的美術課呢?”“學生學習美術興趣是那么的濃,是不是有什么絕招?”其實哪里談得上有什么絕招,要是說有什么方法的話,倒不如說是得益于“悟學式教學法”,“悟學理念”強調“教育就是啟發,就是感動;學習就是培養,就是感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每一幅習作,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認為以下幾點更為值得注意。
一、轉變教師觀念,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
“悟學式”教學法主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引導和指導,使學生明確方向,掌握方法。在教師引導下,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探索、創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此之前,反思、剖析傳統教育下的美術課所形成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以前我們教師以成人的要求、專業的標準要求學生,要求學生該怎么畫就怎么畫,該畫什么就畫什么,這種完全由老師規定課業內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學生束縛在學習之中,使學生不敢輕易出手,加重了學生的自卑感,導致學生對美術望而卻步,學習興趣蕩然無存。美術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比之其他活動更需要學生自己積極而獨立的思維活動——觀察、思考、判斷和想象。如果只有教師的積極性,學生卻處于被動狀態,教師的積極性也僅僅是一種主觀愿望,教師的知識就不能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東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悟學式”教學,正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例如,我講過的《中國畫》一課,如何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技巧與造型的關系,以及筆情墨趣在中國畫中的審美作用呢?我引導學生從線造型的角度去分析欣賞國畫中線的剛柔、曲直、粗細、長短、干濕、濃淡、疏密的變化,了解物象的形神和畫面的節奏韻律美,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舉例,從而使學生較為全面地對這一特定的藝術語言有所認識了解,活躍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學生以一種強烈的好奇心與主動的參與意識進行學習,這樣的欣賞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中國畫的獨特風格,真正掌握一點欣賞中國畫的基本知識,能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教師教學角色的轉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美術教學,實際上是帶領學生在藝術創造規律的海洋中遨游,這種對藝術創造規律的認識學習,必然會使學生們從中獲得一種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的愉悅,其教學質量也必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激發參與意識
如何把“教以生為本,學以悟為根;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活學”的“悟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使學生變“要我學、我厭學、我懶學”為“我要學、我想學、我勤學”?我認為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自我體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原動力,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而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是用眼睛欣賞美術作品,它的特點是直觀的和形象的。要在課堂教學中吸引學生,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感興趣,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將現代先進的教學設備引入課堂。如影視、多媒體等可看可聽,能清晰地顯示美術的圖片,可使教學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將鮮明的色彩、清晰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再配以美妙的音樂,可改變學生學習的單調性,增強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歡樂愉悅的形式和氛圍中得到知識。②加強課堂演示。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教學內容上來,教師的課堂演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通過課堂演示,可以突出重點、難點,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③將作品與情節背景聯系,增加教學情趣。有的美術作品畫面沒有情節性,加上學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來,學生并不十分感興趣。如果教師僅從構圖、色彩、線條等形式因素去分析,顯然他們不愿意聽。教師可從美術作品的“情節”入手,即介紹美術作品的趣聞軼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一旦被作品的情節過程所吸引,就會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課堂上來。④多元評價,延伸學習興趣。很久以來,我們習慣了以一個分數來評判學生學習優劣的標準,美術課中的優、良、差便成了教師學生心中的評價標準,當學生看到作業上一次次的良、差時,他對美術的興趣也許會蕩然無存。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的,打破原有的評價形式,重視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全面地、多層次地看待學生,積極采用多維、多級的評價方式,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質疑釋疑的能力、參與意識以及學習態度等都是評價的范疇。在評價時,多采用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手段,從正面加以引導,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⑤營造環境、組織活動、激發興趣。創設良好的環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加強美的視覺感受,培養學生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獨特的個性,美術教師應千方百計精心設計每一堂美術課,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境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保持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三、創造潛能的激發
中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在思維上比成年人更具有創造性特征:新穎、獨特、變通。如果教學中桎梏了他們的創造天性,學生很可能會產生學習美術的畏難情緒,直至厭學。
我的教學實踐證明,“悟學式”的教學,可以把枯燥的單一技巧訓練變為學生有興趣的、自覺參與的藝術活動。因此,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里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于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含義的,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價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欲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并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瑞士藝術教育家杰·伊頓曾說:“我認為在教授藝術再現的手段中,喚起那些氣質和天賦殊異的學生們的各自的反應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產生一種創造性氛圍的唯一途徑,它有助于具有獨創性作品的產生。”中學生的智慧資源是很豐富的,關鍵在于我們執教者如何正確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引導。
實踐證明,上好“悟學式”的美術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北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