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燕
【摘 要】盲從從來就不是歷史,歷史的本質就是探究,探究性的學習方法正是新課程對歷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的具體實施,本文旨在探討探究式學習在歷史課中的運用,在文章中首先分析了運用此方法的原因及傳統的歷史教學法所產生的弊端,然后對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進行了探討,同時也強調了在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教學;探究式學習;新課程
在新的普通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現代課程改革中必須有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的變革,而探究式學習就是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一個亮點,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原因
在傳統的歷史教育觀里,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歷史教育就是強制學生接受太強的歷史使命感和注重對歷史的大思考,教科書則成為考試的標準和依據,在我們的教學中就常常如此,每遇考試則是把重點內容給學生在課本上畫出,然后要求學生能在書上找到,成績的好壞取決于學生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和知識記憶的牢固程度,學歷史變成了背歷史,而且在中學教學中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師的地位很低下,歷史又是開卷考試,學生認為考試時只要翻書去找就可以,所以學習中往往很是倦怠,因而課堂生活十分平庸,沉悶,可能在教師的權威影響下,學生們背了歷史知識點,但大多知識是考過就忘,而這恰恰違背了歷史的最基本的功能:“學史使人明智”。進入21世紀,新時代需要有很好的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育,因而課程改革已是勢在必行,探究式學習正是從學科領域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
二、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應用
(一)教師角色的轉換
1.提倡與積極引導
在中學生中一般缺乏探究意識,也缺乏對創新能力的重要性的認識,所以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宣傳,可借助專門的論述,媒體的報道,同學的討論等形式來使學生認識到“21世紀迫切需要的是創新人才,”也可利用典型人才的事跡,自己的親身感悟等介紹參加探究活動的益處,利用祖國及家鄉的變化等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探究的熱情,使學生明白“經事漸知非”的道理,從而能以一種強烈的追求意識積極自覺的加入到課堂的活動中來。
2.引導學生發現與鑒別信息
盲從往往是因為信息的缺乏,歷史教師與學生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材料上的占有,所以要誘發學生提問,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示教師的材料,而且這些材料必須與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有密切的相關性,有沖擊力,同時還要說明材料的來源,收集的方式,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充實知識,發現問題,其次還可以通過媒體技術,再現歷史情境。具體的歷史場景,能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與感情,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學習“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課中,我通過給學生放資料片讓學生了解當時的一些真實情況,然后再讓學生去總結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罪惡,以及我們應從中吸取什么教訓,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讓學生在觀賞中去體驗歷史情感,感知教材,能更快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進入到探究的角色。
3.提示矛盾
不會發現問題,那人就只是知識的容器,發現問題是探究學習的前提,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在他們的手中可能除了教材,就很少有其它的資料,更何況長期以來人們對歷史課存在偏見,認為是副科,而且現在初中歷史是開卷考試,很多學生包括一些家長總是認為開卷考試到時翻翻書就可以找到了,平時不用花費那么多時間在歷史上,這就使的學生很少能靜下心來對教材的基本知識及觀點去思考,教師講什么就是什么,別的學生回答問題我就聽著,很少主動去思考問題,所以教師可結合教材給學生提示其矛盾,提醒學生反復閱讀,或教師在朗讀該段落時放慢速度,造成與平常的差異,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生思索和質疑。
(二)方法指導,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1.引導學生閱讀
歷史學習尤其要注閱讀,而且要“多讀”,要經常性的翻閱歷史課本,但是許多學生在拿到教材時,往往樂于一口氣草草看完,尤其是較感興趣的地方,而這樣做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掌握了歷史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精心講解之外,還要強調學生課外多預習復習,并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步驟,如制定閱讀計劃,寫出閱讀提綱,對知識進行歸納,記下疑難問題等,開始上課時要設置懸念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如在《鴉片戰爭》一節的教學中,我首先提出問題: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這一觀點對嗎?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就能夠激起他們的求知欲,誘導學生去仔細閱讀課文并思考,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拓寬歷史知識,將課堂閱讀延伸到課外,這樣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不僅能加強對歷史的知識掌握,而且也提高了對材料的分析和解決的能力。
2.培養學生“善思”
教會學生思維是我們當前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質,使其養成“善思”的習慣,而提問就是訓練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質疑,主動探究,如在學習辛亥革命一文中,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我給學生提出,如果袁世凱不做皇帝是否就能繼續統治下去?然后學生閱讀課文再討論,最后就達成了共識,通過這種方法,即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可培養他們的探究問題的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教師要注意關注,積極引導,不然就會流于形式,而且有些學生也會借此開“小會”所以問題的設計一定要有探究性。
三、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傳統的教學中要求教師發揮的是主導地位,而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一個引導者,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問,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要給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源,提供學習的氣氛,使學生知道如何學習,所以教師要首先進行觀念和角色的轉變。其次教師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 在教學中不論是教學內容的更新,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都要由教學實踐去實現,沒有具有創新的教師,就不能真正的實施探究性學習,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花力氣下功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不斷汲取最新的歷史研究成果和其他科學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提高自己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總結,不斷增強自身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第三:探究式學習并不排除其他方法從新課程標準和我過的實際出發,我們提倡探究式學習的研究和實踐,但這并不排除其他學習方法,也非完全丟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為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學生也必須要用接受式的方法學習大量的知識,以豐富他們的頭腦,如果教師的講授可以激勵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沖動,那么講授仍然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師在某一節課上如果“一講到底”也并非就是滿堂灌,只是“一講到底”這種方法不能長期成為教學主流,否則,就很可能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剝奪了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并提出不同意見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
[2]廖軍:《對教材的質疑與探究性學習》
[3]葉小兵:《中小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展及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