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東
【摘 ? ?要】歷史地圖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歷史地圖進行有效合理的開發與選擇,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地圖 ?歷史教學 ?運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00
“左圖右史”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優秀傳統,宋代學者鄭樵說:“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像于圖,索理于書。”然而,當前的許多教師及學生往往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對歷史地圖這種優秀的課程資源加以很好的利用,從而導致歷史知識學習變得十分抽象與枯燥,進而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效率。因此,鑒于以上現象,本文對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地圖作一個綜合探究,旨在為將來歷史教學提供一個視角,以便于共同進步。
一、歷史地圖的定義與分類
(一)定義
著名的學者譚其驤先生有言:“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如果找不到舞臺,哪里看到的戲劇!”由此可見,歷史與地理的緊密關系,因此,任何的歷史研究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地理時空中去考察,這樣才可以得到較為全面的歷史認識。《辭海》將歷史地圖解釋為“專題地圖之一,是反映人類某一歷史時期自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狀況的地圖。如歷史事件的地點、歷史時期疆域和政區、歷史政治形勢、國內外戰爭、民族遷徙、經濟和文化發展等。”
(二)分類
歷史地圖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按內容可以將其分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按狀態分為動態和靜態;按存儲介質分為電子、紙質、膠片等;按疆域分為中國歷史地圖和世界歷史地圖。本文以歷史教材的必修一為例進行探究。
二、歷史地圖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所謂“空間思維”是指思維活動中的一種特殊形式,也稱“多元思維”、“全方位思維”、“整體思維”、“立體思維”或“多維型思維”,是指跳出點、線、面的限制,能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要“立起來思考”。它以分析各種客體事物以及圖示形象的空間特征為對象,以解決具體任務過程中,運用反映空間特征與關系的空間印象為主要內容。古希臘以其民主而舉世聞名,直到今天仍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是,我們在稱贊其政治民主時,一定也要知道,這種民主產生的深刻因素。《古代希臘圖》以色彩分明的形式向我們充分展示了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而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也很容易從中提取重要的信息,體會到希臘半島沒有廣闊的大河流域及寬廣的平原,只有眾多的山嶺及交錯的河流,希臘人被分割在眾多的山谷中及小島上。而這種獨特的環境使得希臘人對外交往、連接世界、發展經濟,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社會環境。
(二)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歷史知識并不是學習歷史課程的終極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要在了解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新的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通過歷史學習”,“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等。
三、選用的歷史地圖中產生的一些問題
歷史教科書是經過各個專家精心選擇編制很而成,具有極高的學習價值。然而,我們在學習任何知識時都應該帶著“懷疑”的眼光去學習,而不是全盤的接受。
第一,《羅馬擴張示意圖》雖然將其擴張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分別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出來,十分的清晰明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地圖的各個地區的名稱卻是不統一的,比如在歐洲的西部和北部,它用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這兩種人種的概念來等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區名稱,這就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極大的誤解,認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是地區的名稱。
第二,關于太平天國運動,選用了《太平軍攻占永安圖》來作輔助內容,但是第一個小標題的名稱是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南京,這就表明我們需要掌握太平軍從金田開始到南京的一些發展變化,而地圖中我們只能對廣西地區有詳細的了解但卻缺少了對整個過程的把握。因此,在這里應該選取如《太平天國形式示意圖》加以補充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示意圖》也存在一些缺陷,圖例中的符號明確規定了粉色的粗線條代表了革命根據地,然而,在這幅地圖中卻只標注出了紅軍勝利會師的陜甘革命根據地,而忽略了江西及其他地區的革命根據地。因此,對于缺乏基礎知識的中學生來講,他們會以為只有陜甘地區的革命根據地;其次,關于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的長征開始的地方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示,這會使得中學生在學習這段艱苦的歷史時感到茫然,從而不利于對學生的教育。
四、選用的歷史地圖中較為優秀的方面
有學者稱,歷史地圖是歷史敘述的另一種形式。它用地理專業的地圖形式,以視覺語言具體描述歷史事物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空間狀態。由此可見,合理的運用歷史地圖可以使我們更為確切的體會到數十年前的特定的空間狀態,這對于我們的學習是有極大幫助的。
第一,《武昌起義后宣布獨立的省份圖(1911)》運用十分合理。武昌起義在中國近代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次起義之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區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朝統治政權土崩瓦解。而該幅圖用紅色清晰地標示出確切的獨立省份,使得學習者在學習時能夠清晰的觀察到當時獨立的省份主要在南方,而在北方卻寥寥無幾。
第二,《中國民族分布圖》全面的將我國民族的多元化呈現了出來,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清楚的了解各個民族的區域分布及所占區域的大小,同時也更容易理解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偉大意義。
總之,本文以高中歷史教材為基礎,分別從其定義、分類、作用、及其運用中的優缺點一一來加以探究歷史地圖,旨在引起我們對于歷史地圖研究與運用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