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麗君
摘 要:近年來我國社會出現誠信危機,中職生誠信現狀不容樂觀,加強中職生誠信教育勢在必行。因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對中職生進行誠信教育:學校在環境建設和管理工作中融入誠信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學生要在自我教育中強化誠信教育;全社會要形成誠信的風氣。
關鍵詞:中職生;誠信缺失;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175-02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既然誠是天道,人之道是追求誠,也就是說追求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人應該誠實,不講假話,不作弊;與人交往要講誠講信,言必有信,說到做到。這原本是做人的底線,只是現實往往不遂人意,底線常常成了上限。如今的人們不得不生活在“不相信”中,不敢相信吃到嘴里的東西是綠色的,不敢相信穿到身上衣服是健康的,不敢相信住的房子是牢固的,不敢相信乘坐的交通工作是安全的。生活缺少安全感,這緣于整個社會缺失誠信。作為社會一分子,中職生自然不能幸免,而特殊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更為嚴重。因此,加強中職生的誠信教育勢在必行。
一、中職生誠信缺失的成因及表現
1.中職生誠信缺失的成因
中職生的誠信缺失與生源關系密切。職業學校的生源比較特殊,所招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初中的學習困難生,其中相當一部分德育方面表現也欠佳。由于成績差,這一部分學生在初中三年備受教師同學的冷落、家長的斥責,他們之所以能繼續留在學校,只是因為家長也想不出更好的去處。只要不出大事,幾乎沒有老師拿正眼看過他們。家長也無奈,只好任之由之。由于長期的受冷落被忽視,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中都沒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中職生的誠信缺失還與職業學校的教育理念有關。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應用型、技術型的各類中等專業人才,在實際運作中許多學校往往過分強調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工具性,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嚴重的功利主義傾向;在教育內容上,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放到壓倒一切的地位上,不重視基礎知識尤其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課程設置上,雖然也安排了德育課,但德育的實際效果卻不令人滿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沒能解決德育實效性的根本問題:啟發學生接受優良品質的內在要求,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德育教育側重于理論,又停留于形式,誠信教育也只能是一種口號。
2.中職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中職生在學習上缺失誠信。很多學生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認真,課后不復習,作業又不能不交,最后只好一抄了事,四五十個人的班級作業有時也就兩三個版本。到了考試的時候,為了不讓家長過于失望,也為了獎學金,作弊則是屢禁不止。此外上課遲到早退、無故曠課,更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不覺為恥,有時反而津津樂道,更有甚者以之為炫耀的資本。
中職生在生活中缺失誠信。與同學交往不能坦誠相待,認為同學之間本來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在與老師交往中,有些學生也不真誠,表里不一,常常當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為套取困難補助,不惜在老師面前裝苦裝窮,弄來各種證明;為評優評先,捏造各種先進事跡。對待父母也不例外,不僅虛報成績,有時為騙取更多的零花錢,還常常編造各種莫須有的學校收費,向家長索要。更有甚者在學校貼吧等網絡世界里傳播虛假信息,謾罵或攻擊他人。
諸如此類的失誠失信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事實上,也只有了解中職生的誠信現狀,才能找對誠信教育的立足之點,加強誠信教育的針對性,提高誠信教育的實效性。
二、教育策略
據調查,目前高中生對誠信內涵的理解程度與小學六年級、初中二年級學生無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高中生對誠信理解并未隨著他們道德思維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加強,反而依舊在小學六年級水平上停滯不前。而且當前我國高中生對誠信價值的重視程度明顯低于小學生和初中生。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我國高中沒有提供專門的、有針對性得誠信教育有密切關系(劉磊、傅維利、李德顯、王丹《高中生誠信觀狀調查分析與改善對策》)。因此,利用各種教育渠道,全方位傳遞誠信知識和誠信價值是非常必要的。
1.學校在環境建設和管理工作中融入誠信教育
首先,要在校園文化中融入誠信教育。任何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雖然各具特色,但其內核應是“誠信”,缺少了誠信,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可以設“誠信專欄”,在校園中貼放誠信格言,在教室里出誠信板報,營造一個誠信的文化氛圍。在校園活動中,可以舉辦有關誠信的作文賽、辯論會,讓學生在思辨中進一步加強對誠信內涵的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在評優中要樹立正面典型,用誠實守信的榜樣鼓舞人。也可以舉辦一些相關的志愿者活動,引導學生在志愿者活動中塑造和確立誠信意識。只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全程貫穿誠信教育,才能建構全方位多層次的誠信教育文化,形成“養成誠信,堅守誠信,實踐誠信”的文化氛圍。
其次,健全“失信懲戒,守信收益”機制,建立中職生誠信檔案。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賞罰分明”的制度,誠信教育也不例外。在誠信教育中,一定要注意發揮它的調節作用,不僅要從正面給以激勵,也要從負面給以懲戒,進而增強中職生講誠信,比誠實的自覺意識。現在大多學校都建立了“德育量化考評制度”,可以通過這一制度對學生的失信行為加以懲處,量化分不達標,就失去評優評先、入團入黨的機會。量化低到一定程度時,要給以相應的處罰。當然在對失信者懲戒的同時,更要讓守信者實實在在能感覺到受益。因此必須建立守信者獎勵制度,從精神到物質多方面加以鼓勵或獎勵。如評選“誠信先鋒”等,對于誠信的個人在學習、評優、就業等方面給予充分考慮,真正體會到講誠信受益,充分認識到誠信給個人發展帶來的是好處,而不是老實人吃虧。同時不管是學生受到懲戒還是獎勵,都應為他們建立相應的檔案,記錄他們的誠信軌跡,以此督促中職生重視誠信,自覺地講誠信,主動維護自己良好的形象。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指出的“學校的目的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僅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們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誠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讓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的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尤為重要。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一切時機,結合各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及課后作業中融入誠信教育。可以通過德育課,讓學生認識到:在法治社會里,誠信不僅是道德問題,更是法律問題,如果違背就會受到處罰和制裁。也可以利用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了解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可以利用專業實訓課,教育學生在實訓和作業中要誠實,認真對待每一個步驟和數據,要通過自身的鍛煉和努力換取成果。總之,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工作之本,每一位課任老師在課堂上除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素質外,要對學生進行一些顯性的或潛在的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尤其要突出誠信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然言傳的同時,不能忽略身教,要用教師自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務實的科學精神影響學生,樹立榜樣。
3.學生要在自我教育中強化誠信教育
不管是學校在教育活動中的融入,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都必須落實在學生的學上,教育追求的目標和結果也一定是由學生這一主體體現出來的。因為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并推動教學活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結合生動的案例、身邊的事實引導他們切身體會誠實守信的獎與罰,在心靈產生震撼的同時,反思自己,從心底里激發出學習的需求,求知的渴望。
在這種情形下,教育者可以順勢結合社會或生活中的實際,舉辦有關誠信的辯論賽,也可在校園貼吧里展開相關的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思考中達到自我教育,樹立誠信標準,加強自律力,并在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下內化誠信理念及追求。同時,也可通過“誠信作業”、“誠信考試”等宣誓活動進一步強化誠信教育。
4.社會要形成誠信的風氣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社會不正之風飛快彌漫。人與世界的關系慢慢變成了物與物的關系,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出現精神物化的現象。現代中國人精神的物化不但使自己失去了精神家園,而且迷失了生活的意義,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對待自然、對待社會、對待自己。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某些人不在乎把毒奶粉賣給孩子吃,把治病救人的毒膠囊賣給病人用,制造著各種帶毒的東西賣給別人,同時自己也享用著別人制造的帶毒物品。假冒偽劣、欺瞞敲詐、唯利是圖這一系列極端現象嚴重擾亂了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出現了嚴重的誠信危機,這種危機也漸向學校蔓延和滲透,對中職生的誠信教育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作為青年初期的中職生,還處在人格化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異化的誘惑。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對中職生正確誠信觀的形成十分重要。所以解決中職生的誠信問題,僅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根本的辦法要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誠信氛圍,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誠信制度。使誠信觀念在社會制度的規范下獲得它合法的基礎,這才能從根本上使誠信觀念在多元化社會中成為大家共同遵守的社會底線。只有這樣,對中職生的誠信教育才能更有實效性,才能把中職生塑造成為將誠實守信內化在心、外化為行的合格學生。
總之解決中職生的誠信缺失問題,僅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綜合施教,逐步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從根本上落實誠信教育。
參考文獻:
[1]劉磊,傅維利,李德顯,王丹.高中生誠信觀狀況調查分析與改善對策[J].德育研究,2011(2).
[2]祝月婷,黨萍.培養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對策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2011(1).
[3]陳棟棟,陳睿.內化誠信理念和追求的兩種途徑:自律與他律[J].阜陽師范學院院報,2011(5).
[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