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友仁
摘 要:分析歷史教學細節缺失現狀所帶來的詬病:教材太骨感、教師不作為、學習太功利,并提出了歷史細節教學的重建策略:捕捉細節,激發興趣;挖掘細節,喚醒情感;體驗細節,提升智慧。以學定教,運用歷史細節打造魅力課堂,使學生真正愛上歷史課,以細節之美升華學生情感,從細節之處生成學生智慧,于細節之境凈化靈魂,使歷史課堂散發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細節缺失;魅力課堂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方唱罷我登場”。幾千年的歷史演繹了一出出波瀾壯闊、扣人心弦的舞臺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命運悲歡離合。CCTV播出的《百家講壇》具有較高的收視率,觀眾無不沉浸在歷史場景之中,體會青蔥歲月的厚重,領略古老文化的精華,感受久遠歷史的智慧,“風景這邊獨好”。
但是《百家講壇》與歷史教學課堂卻是冰火兩重天,很多學生對歷史教學并無好感,枯燥乏味的授課,故事與細節的缺失,讓一部分學生興趣不振;過多過濫的多媒體課件帶給學生“審美疲勞”,暈頭轉向;受應試教育、開卷考試的影響,少數學生唯分是舉,竟然認為聽不聽課無所謂。這種凋敗的課堂景觀與《百家講壇》生動的節目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折射出歷史教學的尷尬。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一、尋尋覓覓——歷史細節缺失的尷尬
1.教材太骨感
歷史是由許多生動的故事、無數鮮活的細節組成,然而教材受篇幅限制,剝離了無數生動故事和許多精彩細節,只剩下一個蒼白的骨架。例如,人教版的教材中在講述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80年近代史只用了寥寥800字就把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敘述完了,真是惜墨如金、捉襟見肘。但這80年近代史不知涌現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發生過多少情節跌宕的抗戰故事,無數精彩細節在歷史長河中掀起驚濤駭浪,但教材中只是象征性的一筆帶過,在教材中我們難以一睹其歷史真面目。
2.教師不作為
有的教師沿襲老教材舊做法,灌輸過多,搞“一言堂”,呈現的是提綱式的“碎片化知識”,故事性弱化,趣味性淡化,系統性缺乏,細節缺失嚴重,學生不愛聽課,不愿上課,效果不佳。有的教師患上了“多媒體課件依賴癥”,逢課必用,但因“連續放電”以課件代替講述,甚至“一放到底”,造成“視覺疲勞”,反而使一些學生昏昏欲睡。有的教師課堂教學只局限于教科書,對教材蘊含的資源缺少開發挖掘,對鮮活的歷史細節不聞不問,歷史課堂與學生學習生活背道而馳。
3.學習太功利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心里只裝有分數,“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子”,哪管教師如何教,教與學兩張皮扯不到一塊。歷史與社會課實行開卷考試,少數學生竟然認為分數取得與教師上課水平無關,只要翻書就能找到答案,聽不聽課無所謂。如果教師讓學生畫條條背重點,哪怕乏味生硬的說教,讓學生得高分,學生就認為教師是“救世主”。而如果教師講課生動,故事豐滿,細節精彩,難以實現學生高分的終極目標,學生也認為是中聽不管用,這樣就會大大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人們常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歷史與社會課中注重歷史細節,能夠營造逼真的現場感,使學生身臨其境,情不自禁地融入歷史,扮演角色,體驗國家的滄桑變化,感受人物的壯志豪情。那么如何用細節重建魅力課堂呢?
二、上下求索——用細節重建魅力課堂
1.捕捉細節,興趣激發的“引路人”
由于教材中歷史高度濃縮,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失去了原有的靈性。抽去了故事、細節的歷史,枯燥無味,無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自然提不起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紀霖教授說得好:“做歷史老師,最重要的是學會怎樣講故事,把被教科書閹割掉的故事重新發掘出來,活生生地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在鮮活的人物形象、緊張的戲劇沖突里真正體會到歷史的魅力。”
課例一:《商鞅變法》:由于課前布置了預習,要求學生查找有關秦國、秦朝、商鞅等資料。當教師講到“商鞅變法使秦國從此強盛起來,為它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改革家”時,突然有個同學說了一句“商鞅是個賣國賊”。聲音雖小但還是全班同學都聽到了,不少同學都瞪大眼睛看著教師。學生的這番言論與教師的教學思路產生了強烈沖突,但教師一邊用欣賞的目光凝視著同學們,一邊鼓勵這位學生說出商鞅是賣國賊的理由。教師另辟蹊徑,組織學生從是否賣國這個視角對商鞅發表一下看法,也可以相互討論,但必須說明理由。“思源于疑”,細節激發了學生思維,同學們展開了唇槍舌劍般的爭論……
讓細節為歷史說話,讓細節引入課堂,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表現欲望,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同學們對史料的查詢、解讀,“論從史出”有了自己的體驗,學會用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來評判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紛繁的現象,盡管他們的看法不正確,有的比較粗淺,但是學習的收獲還是非常大的,給學生今后的學習啟發力還是非常強的。
2.挖掘細節,情感喚醒的“催化劑”
歷史是情感的巨大寶庫,其中蘊含著大量情感的因子,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應充分挖掘具有較強感染性的細節,進行有效的情境創設,渲染學生的情緒沖突,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撥動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琴弦。當歷史細節與生活情境聯姻,當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從而產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激起人們情感上的波瀾,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獲得心理體驗和心理滿足。
課例二:《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師出示漫畫《德國向英國的霸權發出挑戰》,凡爾登戰役中的戰場傷亡情景,飛機,坦克等幾張照片,教師把生動鮮活的歷史細節展現在學生面前,具體形象,就會喚醒學生的思想情感,這樣學生通過分析漫畫和德國統治者的言論,進而思考“一戰”發生的主要原因;凡爾登戰役的幾張照片,讓學生仿佛置身歷史情境,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從而激發出學生愛好和平的強烈愿望。以震撼人心的照片導入細節,使學生既不脫離現實世界又能深入歷史,既能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歷史現場,又能體會到規模空前的戰爭浩劫給人類帶來的恐懼和災難,初步形成熱愛和平、熱愛正義、維護國際秩序的立場,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團結情懷、責任擔當意識,培育現代人文思想的內驅力。
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要通過運用真實細節進行情境的創設,把現實世界的學生拉回廣袤的歷史時空現場,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歷史感,較為準確地表述每個歷史概念的情境意義,并最終感悟歷史學習的本質意義,激發學生的感情,以提升態度和價值觀。在歷史學習中體會“歷史味”,升華“歷史感”,豐厚“歷史觀”。
3.體驗細節,歷史智慧的“狩獵者”
一部歷史也是一部智慧成長史,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過:“一個人如果能夠身處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經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以明智。”學習歷史能夠提升學生的聰明才智。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透過細節,以小見大,構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讓學生聆聽歷史的教誨,總結歷史的得失,啟迪思維,提升智慧。
教師通過對歷史的“深耕細作”,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洞悉歷史的發展趨勢,啟迪心智,讓歷史的理性之光照耀學生,提高他們的歷史智慧。歷史教學應運用細節打造活色生香的課堂,使課堂更有“歷史味”,使學生真正愛上歷史課,以細節之趣激發學生興趣,以細節之美升華學生情感,從細節之處生成智慧,使歷史課堂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