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文 趙林蘋
摘 要:統籌我國城鄉社會保障發展是進一步提高城鄉經濟水平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一直以來,我國社會保障發展的特點是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相對落后,而城鎮卻已經建立起了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分析制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主要因素,從而提出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的對策,為實現我國城鄉社會保障的均衡發展提供保證。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統籌城鄉;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C9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4-0100-02
一、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現狀
社會保障不僅是學術界關心的話題之一,也是社會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它不僅僅關系到人民的安居樂業,也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息息相關。近幾年來,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保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保障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雖然成效顯著,但是城鄉之間社會保障的差距也日益明顯。
(一)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的成就
1.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自2009年開始試點,2011年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也開始試點,到了2012年,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目前各地正在抓緊時間落實。參保人數逐年增加,截至2014年,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累計達到50 107萬人。可見,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全面建立給城鄉居民帶來了巨大利益。
2.醫療保險制度體系逐步健全
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建立;2007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也開始建立了起來;到2014年末為止,城鎮居民參保人數已經達到31 449萬人。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城鄉居民充分享受了基本醫療保險,解決了困難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
1.待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農村和城鎮相比,社會保障的待遇水平差距較大。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全國城鎮低保平均標準每人每月411元,全國城鎮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274.6元;而全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每人每月231元,全國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125.3元。可見,城鎮待遇標準是農村的2倍左右。2014年,全國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 880.2萬人,支出694.6億元;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5 209萬人,支出共計844億元。雖然農村居民受到的保障人數和支出資金比城鎮多,但是保障的待遇標準卻比城鎮小。顯而易見,城鄉間待遇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2.管理服務能力有很大差別
近幾年來,城鎮在社會保障管理服務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統一管理的目標,其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運行機制日漸成熟。現在已經擁有了龐大的經辦機構,上萬名工作人員以及相當健全的計算機網絡。
與城鎮相比,農村的社會保障管理服務能力卻十分弱,基本上還沒有比較專業化的管理隊伍和技術,并且職能也不集中,主要分散在民政、勞動保障和衛生等部門,各部分之間缺乏合作,多頭管理最終導致無人管理的結果。
二、制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主要因素
(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指“在發展中國家由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過渡的歷史進程中,必然出現農村相對落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城市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生活方式之間的不對稱的組織形式和社會存在形式”。我國自建國以來為了快速走上工業化道路,政府不惜犧牲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來實現工業化,將城鄉分離,于是城鄉二元體制形成了,從而一系列的二元體制也應運而生了,比如最明顯的戶籍制度二元制。在這些體制的束縛之下,農村和城鎮的勞動力便不能隨意流動,導致了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剩余、城鎮民工大量短缺的現象。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城鄉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也就相應形成了。
(二)國家對城鄉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不平衡
根據社會保障的概念,社會保障最應該首先幫助那些相對弱勢的群體,應該投入大量資金來幫助那些自我保障能力弱的農民。但是,國家對農村的社會保障補助根本不足于城鎮的社會保障補助。在城鎮,一套基本完善的籌資模式已經建立起來了,對繳費也做了一些較詳細的規定,以確保社會保障資金及時的進入到居民的賬戶中。然而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還不完善,籌資渠道也不明確。另外,國家給予城鎮居民的補助資金要遠遠大于農村的社會保障補助資金,大多數需要靠農民自己,眾所周知,農村地區較貧困,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人均收入又不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因此嚴重地影響了農民參保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發展的對策
(一)整合并完善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
對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管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善不合理的地方,保留合理的方面,不全面地進行相應的補充,最終形成一套適合農村居民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這就要求構建一個符合失地農民和農民工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設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讓失地農民與城鎮的社會保障模式相一致,但是由于他們的經濟條件較差,國家應給予相應的補貼,可以相應的放寬一些標準。而對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完全可以實行“一卡通”的保障模式,因為農民工的流動性比較大,所以更適合使用“一卡通”,方便快捷,最大可能地滿足農民工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管理比較分散,各自為政,各部門不相協調,管理措施欠缺,這對于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我們應該盡快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水平,使社會保障資金擁有一個良好的運作環境。第一,按照統一協調管理的辦法實施,設立一個單獨的社會保障工作體系,管理各方面的協調。第二,設立特定的監督機構,監督管理社會保障金的集中收集和分配,目的是為了保證基金的安全以及保值增值。第三,政府應該發揮宏觀管理的作用,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確保社會保障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三)建立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體制
城鄉發展的體制欠缺是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要想消除這種障礙,就必須給農民平等的待遇以及平等的發展機會,并建立一套完備的體制。在 2003 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首次提出“建立有利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改變系統”。在后來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胡錦濤又提出了“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在黨的十七大三次會議上,再次提出了到 2020 年,“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會議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來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盡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完善城鎮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勞動就業,鼓勵農民轉移就業,給予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一定的支持。國家還對其他方面進行規劃管理,從而城鄉經濟發展實現一體化,最終目的是實現城鄉社會保障的統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迫在眉睫。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有利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并且能夠為今后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有序發展提供十分可靠必要的保障,從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2014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 馬凱.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R]//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15,(1).
[3] 袁爾.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2.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