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平 滕少華
【摘 要】史料教學作為歷史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史料教學還是困難重重。針對所存在的困境,針對我們教師提高自身認識,加強對史料知識的學習之外著重從正確使用史料、注重提高能力、優化教學方法、做好教學誘思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史料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史料教學;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策略
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史料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學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更加注重史料教學。
一、史料教學的基本現狀
史料教學作為歷史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效果如何,不但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關系到整個歷史教學的質量。所謂“史料教學”,就是指教師運用歷史教學的一定手段,遵循史料學習的一定規律,掌握和運用適宜的方法略來完成史料學習任務,從而提高學生史料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史料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材料解析能力,進行有效的歷史思維能力訓練。目前,國內外歷史教育界對史料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歷史史料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認識、史料的問題設計與思維訓練等方面的問題也進行一些有益的研究與探索。不少教師越來越重視史料教學,充分利用史料,指導學生閱讀史料,認真分析歷史問題。
隨著我國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史料教學逐漸被重視起來。例如,新編的歷史教科書中編入了適當的史料來配合教材正文的敘述,并在教科書后附有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史料選載;教師在謀堂教學時運用多種方式引用若干史料,來充實對具體史事的講授;高考歷史試卷也更加注重“史料解析”。但是,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許多教師普遍感到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史料教學還是困難重重。主要表現在:一是認識不足。許多高中歷史教師對于史料教學的相關常識性知識仍比較缺乏,比如什么是史料,可利用的史料種類有哪些,史料選擇最基本的原則是什么等問題,認識模糊。二是教學方法不盡合理。許多教師由于時間安排不合理,對于史料抱著有時間講,沒時間就不講的態度,造成史料教學不全面,不系統,難于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歷史觀的形成以及歷史方法的掌握,更別談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了。三是史學理論欠缺。我們大多數中學歷史老師史學理論修養的薄弱環節,沒有具備扎實的史學功底和前沿的教育理論,在史料教學中教師自己無論是對當時歷史主題的把握還是對史料的解讀把握不夠準確。四是基礎薄弱。一方面,學校基礎條件差,基層中學由于條件限制,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局限于課本上的文字或圖片史料,難于開展課外各種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等活動。另一方面,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對一些常識性的歷史知識及以前所學知識,很多學生掌握不牢固,就是不少高三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
二、史料教學策略的優化
針對目前史料教學的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除了教師提高認識,加強史料知識學習之外,建議從還可從以下幾個方法入手:
1.正確使用史料
一方面,要充分和合理地利用課文中的史料。課文中的史料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選擇并利用。高中新課程教材針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精心選配了大量的史料,教師可充分進行利用。選配的史料中有些設計了較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聯系課文的內容,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史料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進行適當的課外補充。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史料進行整合,也可根據需要對史料進行適當的補充。近代美國和英國是民主政治確立比較早的兩個國家,但他們的民主各有特點,要了解兩國的民主政治,把他們進行比較是有必要的。如教學“美國1787年憲法”章節時,我們可以設問“美國的共和制度比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進步嗎”,通過對比不僅使學生復習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而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兩國的民主政治。當然,補充史料應注意精心選擇、合理設計。
2.注重提高能力
近年來,學考、高考試卷引用的文字、圖表等不同的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又往往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而文言文正是多數學生知識較為薄弱的一個環節。許多學生因為在考試中讀不懂史料,產生錯誤理解造成了失分。對于圖表史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其中所含的信息,幫助學生分析,講清看表格的重點。同時,由于有的史料往往是“斷章取義”,或是一句話,或是一段事。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精心搜集相關史料來補充教材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其與所處時代、社會背景、人們的觀點、作者立場等相結合,到論從史出,否則,理解就可能有誤差。
3.優化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的方法不應是孤立的,而應互相結合以取長補短。在教學中應注意把史料教學方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如有許多史料所涉及的背景關系到對史料理解,而這些背景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若能用講述法講清背景,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能加深他們對史料的理解。例如,在教授“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這一專題時,對于一些著名戰役的教學,可以播放視頻史料加深學生的理解。對于較難理解的史料,可將史料教學與小組研討法相結合進行,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例如,在教授“中國的古代藝術”一課時,中國古代藝術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單單展示課文中的一點圖片是遠遠不夠的,運用小組合作教學,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藝術。
4.做好教學誘思
史料教學誘思,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指導學的“他主學習”走向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后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史料教學中的情景式誘思探究。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通過創設適宜的課堂環境氣氛和特定的教學情境,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在教師的誘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趣味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在求知中得到樂趣。第二,史料教學中的閱讀式誘思探究。文學作品具有顯著的史料價值已成為普遍的共識,特別是小說類資源。小說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也可以成為我們認識歷史的重要史料資源。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充分挖掘和利用小說的史料價值,有利益呈現好的教學效果。第三,史料教學中的對話式誘思探究。設置適當的史料,通過師生對話方式,來達到教師、學生、文本間的雙向溝通、交流與互動,從而加深對史料和歷史本身的理解。第四,史料教學中的批判式誘思探究。史料教學中出現多角度史料,甚至觀點相左的史料,鼓勵學生用質疑和批判的眼光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史料教學的作用將越來越凸顯。針對史料教學不容樂觀現狀,我們廣大的歷史教師應在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地探索史料教學的方法,從而更好地為中學歷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何成剛.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展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06(9)
[3]張靜軒.關于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的調查和分析[J]. 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8)
[4]李紅梅.試論史料的歷史教學應用[D]. 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