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軍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成為當今社會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對于高中數學課程改革,這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共識。課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關注每個學生的特殊性,創造機會讓不同的學生得到相適應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課程改革使得學生不再是課程教學的工具,而是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教學;新課程
新課程改革打破了過去統一模式的教學要求,重點關注每個學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礎上區別指導和分層教學。新課程同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發展方向。
首先,新課程強調課程的人性化,數學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數學學習是人類學習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活動,包括學生外在的行為以及內在的數學認知、情感、興趣、態度、動機等等。數學學習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以及用來處理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的經驗,進行形式符號語言的運算推理。實踐表明,課程呈現方式刻板、單一、乏味,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事實上,新課程主要做到生動、活潑、有趣,讓學生有“寓教于樂”的感覺而樂于學習,更有利于學習的順利進行,最終達到學生有效學習的目標。可見,重視學生個體需要的滿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處處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讓學生在最合理的環境下學習,是當今新課程強調課程人性化的具體表現。
中小學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主要受學生個體發展水平、學校教育方式、數學課程安排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數學課程不但影響著人們對數學學習實質、特點的理解,而且直接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方法以及學習的成果。我認為,數學課程是對學校數學教育內容、標準和進度的總體安排和設計,是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同時它也是聯結師生的橋梁。作為教師,應該按照新課標的規定,為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經驗、個性發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徑與方法,保證學生樂于學習,學生則根據新課程規定的數學內容、標準、進度進行有效學習,發展自我。因此,數學新課程必須體現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規律,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更體現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其次,新課程力求課程內容的安排接近生活。新課程內容應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適應,這也是近年來課程改革的另一方向。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從中學開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到高中階段,這種轉化基本定型或成熟。數學課程的安排,必須考慮這些特點。隨著社會的變遷,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這就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改變,計算機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后,在概念教學中,以相關知識為載體,運用多媒體揭示概念本質,引導學生學會抽象、概括的學習方法,便于深刻理解概念。多媒體本著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射影這樣的特點,對于教育教學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網絡資源的高度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實現了從黑板到屏幕、從粉筆到鼠標的全新的改革。例如,在教學“函數單調性”時,運用課件第一次演示,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單調性的概念,再次使用時,幫助學生理解單調性概念的本質,從而使學生從抽象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理解,加深了理解,使學生認識從表象提升到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教學高二數學解析幾何時,利用幾何畫板制作曲線的課件,并將要解決的問題通過電腦動畫演示出來,不但能使學生認識到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定義的來源,而且更能通過動畫的演示深入理解曲線的性質。因此,豐富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師的新角色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獲得有效學習方法的引導者。以此只要教師合理地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同時發揮傳統教學的長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切實有效地服務于教學,一定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最后,高中數學新課程的改革更強調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的改革,使得教師不再像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唱獨角戲,學生一聽到底,課堂成為教師的表演舞臺,而學生成為被迫學習的工具,這種填鴨式的學習只能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到最后一事無成。教師要把課堂留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教師職責就必須進行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具有高效率和更有創造性的活動,做一位能掌控全局的指導者。同時還要強調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影響,強調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的引導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由此可見學生從被迫的學習到自主的感興趣的學習,效果不同,認識水平不同,所學到的知識也有所不同。通過對比可知,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總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標改革的理念,都對教師的“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此,作為教師,要與時俱進,不但要創造出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更要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服務于教學,將新課程改革全方位地融入教學改革當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適應新的教育形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