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
【關鍵詞】《竹影》 教學反思 美文美教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88-02
余映潮在他的《閱讀教學藝術50講》中特別提出“美文美教”的概念:“美文必須美教,這是不容置疑的。不論是從知識積累、語言訓練,還是從技能培養、能力提高,還是從心智培養、情感熏陶等方面看,美文的教學價值都非同一般。”的確,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都充滿著迷人的美,值得我們去咀嚼、品味與感悟,使我們的性情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
豐子愷的《竹影》(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就是這樣一篇言淺意深、引人回味的佳作,作者非常善于將對音樂、繪畫藝術的理解滲透到文章中,他把筆墨集中在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對美的獨特感受上。然而這篇散文雖美,教好卻不易。一則可講的東西太多,若面面俱到地講解,不僅會使文本解讀變得膚淺,而且令散文的講解更“散”,不利于學生體驗美文之“美”。二則文章涉及到的藝術美的理念,講深了會喧賓奪主,使語文課堂變成美術課堂,講淺了又難以讓學生深刻體悟。既然此篇課文表現的是藝術和美,那么不如就以“美”作為串連教學的紅線,讓學生循著這根“紅線”尋找閃爍在字里行間的“美”的“珍珠”。本著“一課一得”和“美文美教”的教學理念,筆者在這篇課文的公開課教學中放棄了對國畫藝術的深入討論,而是落足于文章“美點”的品味上——尋找并體悟文章的文字之美、自然之美、童真之美與藝術之美。
一、以題目導入,讓學生充分聯想
筆者以文章題目“竹影”導入,導語設計為:“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很美的散文——《竹影》,看到這題目你會聯想到什么?”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聯想到月下在風中搖曳的竹影,有的說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接著筆者談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富有詩意的題目,它讓我聯想到涼風習習的夏夜,空靈如水的月光,竹影婆娑的庭院,還有在竹影中度過的美好時光。讓我們走進豐子愷的《竹影》,一起領略那份獨特的美吧。”導入設計簡潔,直奔主題,目標明確,很快將學生帶入了教學情境。
二、整體感知,初品語言之美
在整體感知的環節,筆者用多媒體出示填空題“( )竹影—( )竹影—( )竹影”,讓學生用5分鐘默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梳理文章線索,在括號里填寫恰當的動詞。根據學生的回答,筆者進行提煉并板書“(看)竹影—(描)竹影—(品)竹影”。學生在概括“描竹影”這部分內容時,對于是用“描”還是用“畫”產生了不同意見。筆者給予學生討論機會,比較兩個動詞各自的妙處,使學生體驗錘煉語言的樂趣,進一步體悟原文用“描”的文字之美。從課堂實施效果看,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概括文意、運用詞語的能力得到了訓練,教師也有效地利用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三、深入品析,再品語言之美
在深入品析課文的環節,筆者讓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與同學交流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文段并展示成果。筆者在學生討論時用多媒體屏幕顯示問題并板書:美。學生討論過后,筆者以自己的品析作為范例:“我讀到‘院子里的光景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變成短音階這段文字,仿佛聽到了從音樂家的指間流出來的優美旋律。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傍晚的光線比喻成長短音階,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傍晚光線明暗和色調冷暖的變化,極具音樂的美感。”
示范之后,筆者再引導學生品味其它語段,在品析過程中指導朗讀。在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下,學生尋找、朗讀、品析自己喜歡的語段。學生的發言很精彩,比如有位學生品味了“太陽雖已落山,天還沒有黑。一種幽暗的光彌漫在窗際,仿佛電影中的一幕”這一段,說“彌漫”二字尤其用得妙,本來“彌漫”是用來形容香氣、煙塵、雨霧的詞語,這里卻用來形容光線,可見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底深厚;有學生找到寫景很美的文字:“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覺得其中的“隱”字描繪出了月亮若隱若現,讓人產生無限遐思的嬌羞模樣,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體味此段運用擬人手法的效果,該學生又有了更深的體悟:“這樣的描繪賦予了月亮靈性,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參差披拂的竹葉中月光迷離閃爍的特點。”大約有二十多名學生站起來表達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個別學生朗讀得非常精彩,讀出了符合語境和人物個性的語氣、語調和情感。
學生發言后,筆者對學生體會到的美進行歸納并板書:自然之美、童真之美、藝術之美。然后,過渡到作者簡介環節。按照常規,作者簡介環節應該放在上課開端,但是,為避免富有詩意的導入后立即出現作者簡介及其漫畫作品而顯得突兀,筆者作了小小的嘗試,將這個環節安排在深入品析課文和拓展延伸之間。筆者通過設問進行銜接:“這一切美的發現,我們是受了誰的啟發?沒錯,是作者豐子愷。他以一顆童心畫出了許多寓意深刻的漫畫作品。正是因為他保持了這樣的童心,才能在平凡的游戲中發現藝術和美。”這樣的承轉接合顯得比較自然、明快。
在深入品析作品語言之美這個環節,筆者與學生共同品味課文流暢優美、意蘊豐富的文段,呈現了這節課“美文美教”的亮點。
四、拓展延伸,激活學生思維
筆者在課堂最后設置了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談經歷過的游戲和收獲。這個環節進行得不太成功,本來筆者設計此環節是想讓學生通過回憶和講述各自的童年游戲總結收獲,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傳達的理念:童稚活動中往往蘊含著藝術和美。然而筆者由于錯誤地估算下課時間,避免學生出現學生發言東拉西扯,脫離主題太遠而不易收回的情況,只給一位學生回答機會,就匆匆進入課堂小結環節了。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實際上學生對述說自己游戲經歷和收獲很感興趣,此環節正是激活思維,發揮想象力,激發美好情感,結合自身體驗加深對課文主旨理解的好機會,教師卻沒能好好保護和發展學生的這種想象力,而將他們回答此問題的積極性給生生扼殺了。結果宣布下課時,距離下課時間還有大約2分鐘。
總而言之,整堂課基本呈現了預設的各個環節,基本實現了以下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會品析本文優美雅致、自然清新的語言,在一定層面上尋找和品味了本文“美點”。課堂結構較緊湊,教學過程較流暢,板書簡潔明了,能對學生的回答作必要的點評或引導。
當然,筆者執教的這節課,離“美文美教”更高的境界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存在的不足總結如下:首先,這節課的教學環節雖然簡單清晰易操作,但是過于“平面化”,沒有體現層次和梯度,不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雖然筆者能引導學生發現、品味和歸納文中的“美點”,但更多的是“蜻蜓點水”式的點拔,沒有進行深入探討。其次,未能充分地以“審美”眼光看待學生的回答,當看到學生回答得不夠完善時就忍不住代替回答,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交流合作的能量。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學會用“審美”眼光欣賞學生的個性回答,挖掘“美”的潛質。再次,未能充分發揮“美讀”教學的作用。《竹影》具有音樂之美,是進行“美讀”的好范本,然而真正到了課堂上,筆者卻未能很好地落實朗讀的訓練,只進行了一次教師范讀,兩次學生個別讀,兩次全班齊讀,對學生的朗讀也沒有進行更為細致到位的指導,失去了一些美文美教的契機。
語文課堂教學永遠是“不完美的藝術”,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完善和超越自己。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美點尋蹤,抓住美文的各種“美點”,達到余映潮老師所說的“美文美教”的目標,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