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關鍵詞】 數學教學;聾校;教學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103—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特殊教育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相對活躍。然而,當前聾校數學教學現狀仍不容樂觀,大多數學生的數學能力處于較低水平,達不到數學課程的目標要求。因此,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進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教師要盡量地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所在。
比如,教學“24時記時法”時,因為學生之前已經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等有關知識,而且掌握了普通記時法的記時方法,而24時記時法平常學生沒有接觸過。根據這一實際,筆者先出示學生熟悉的體育節目預報:6:30體育晨報、8:30 NBA、12:00體壇快訊、13:00中國乒乓球聯賽、18:00體育新聞、21:00體育世界、22:30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之后提問“:誰能說說中國乒乓球聯賽在什么時間播出?這在我們的鐘面上有嗎?”以此引入新的計時法——24時計時法。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對24時記時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體驗情境
創設體驗情境,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才會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創設適宜的體驗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例如,教學“千克與克”這部分內容時,由于學生平時對這兩個計量單位關注得并不多,他們對這兩個概念的感知也不夠。結合這一實際,筆者先用多媒體展示超市里一些物品以及它們的重量,讓學生初步建立物體重量的表象。然后拿出紅糖(1kg)和紅棗(1kg),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受1kg的物體究竟有多重。接著再拿出幾千克的紅糖、紅棗、大米、花生等,讓學生用臺稱稱一稱,指針指著數字幾就表示幾千克,讓每個學生都來試試,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感受到這一知識的學習在生活中的價值,進而激發求知欲,調動積極性,培養數感。
三、創設操作情境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手指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應把實踐操作活動作為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方法,而且還要挖掘表象隱含的智能因素,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優化。
比如,教學“認識分數”時,因為分數概念的抽象性,所以必須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過程。筆者是這樣做的:先拿出兩個橘子請1個學生平均分給其他2個學生,結果1個學生1個。接著又拿出1個蘋果請他再平均分給2個學生,結果學生說不好分。這時,筆者拿出水果到把蘋果從中間切了“一半”,請他再分給2個學生,結果1個學生半個,并告訴學生“半個”用分數來表示。接下來可以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4等分,并告訴學生其中的一塊可以用分數表示。這樣講解,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更有意義,而且還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深化學生對、的認識。
四、創設問題情境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虼?,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地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
如,教學 “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把52個羽毛球平均分給2個班,一共是5筒加2個,每個班能分到多少個?”學生回答:“每個班先分2筒,是20個,剩下的12個,每個班再分6個。這樣每個班共分到26個。”學生知道了每個班分得羽毛球的個數,然后再引導學生筆算52÷2:先在十位寫2,再把十位上余下來的1當10來看,和個位上的2合起來是12,12除以2等于6。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