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鋒



摘 要:非物質文化既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地方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同時,更需要和值得傳承和保護,嘗試著把當地的“瓜燈”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帶進美術課堂,奇跡發生了,“瓜燈”文化進美術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傳統;瓜燈文化;美術課堂;審美;人文素養
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我每年對中秋都特別期盼,除了有好吃好玩的,最主要的是在中秋的前幾天總有很多大人小孩來請我幫忙畫“瓜燈”,忙得不亦樂乎,現在的我已經工作15年了,但那種滿足于幫助別人的幸福感至今猶存,也許這就是地方性非物質文化的魅力吧。
2014年我校申報了市級課題《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與研究》,借此東風,作為美術教師的我特意將我市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的“瓜燈文化”融入美術課堂之中,以星星之火之力慢慢引導學生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讓更多的孩子也從中體會一下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人文素養的形成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影響的結果。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民族精神越來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種說法是:非物質文化即優秀的傳統文化,于是我嘗試著將我市的“瓜燈”這一非物質文化融入美術課堂,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有義務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地方性的非物質文化我們更應傳承、發揚。但是,從對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來看,現在許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價值,有的學生覺得傳統文化離自己很遙遠、缺乏起碼的人文常識。于是我想從美術課開始慢慢融入當地傳統的“瓜燈文化”,讓學生與傳統靠近。
一、在美術課中融入瓜燈文化背景
1.瓜燈是貴州省清鎮市優秀的傳統文化
瓜燈節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的傳統民俗活動。瓜燈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先民因為不堪忍受外族的殘暴統治,決定在中秋之夜舉行起義反抗,瓜燈就是起義的聯絡信號,謂“舉燈為號”;二是南瓜多籽,象征著多子多福,人們在中秋制作瓜燈以祈福。
清鎮中秋瓜燈節,始清末期就有史料記載。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活動興盛。瓜燈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品,并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較大規模的文化現象。
瓜燈的制作方法是:先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食用瓜(南瓜、金瓜),給瓜開一個口,把里面掏空之后在表面畫圖案,畫好后用不同的雕刻(陰刻、陽刻)好了,就在開口處系上繩子(拱手提),里面放上蠟燭或小電筒,瓜燈就完成了;一件成功的瓜燈作品,要體現出“刻、鏤、刮、挑、繪”5種工藝,“形、色、光、聲、動”5個特色。雕刻作品主要以反映人們對豐收的喜悅,如,“五谷豐登”“歡度中秋”等簡單的文字圖案,同時,大量的民間傳說和歷史神話人物也在瓜燈上出現,如,“二龍戲珠”“百鳥朝鳳”“嫦娥奔月”等等;甚至制作成多個瓜燈相連貫的完整的故事燈。
1988年,政府撥出專款經費,用以組織學生和愛好者參加展評,上千盞瓜燈列隊游演。此后,年年舉行中秋瓜燈節活動。
2.瓜燈的制作能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少有吃苦耐勞的生活經歷,而瓜燈制作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有些學生為了作品的最終完成,忙得滿頭大汗也不肯停手歇一歇,有的甚至由于技巧不夠,重新再來,沒有一個學生半路停手。所以說,瓜燈絕不是單單教給一些簡單的技法,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活動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瓜燈制作可以提高學生創造美的熱情。
二、瓜燈文化進美術課堂的意義
近年來,我市每年都在城區小學生中開展雕刻培訓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了校園,也走進了美術課堂。
參賽前非物質文化保護辦公的負責人會請瓜燈制作的傳承人對學生進行專業培訓。在觀制作過程時發現是與小學美術中的繪畫、適合紋樣、鏤空、雕刻等融為一體的有機展現,如果沒有專業輔導,就讓學生動手是很危險的。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掌握這門技術,我慢慢地試著將瓜燈的制作帶入我的美術課堂中。如,在上五年級下冊的《吉祥紋樣》一課時我就會特意告訴學生,這樣的圖案很適合瓜燈主題;上四年級下冊的第10課《玲瓏剔透的美》時,我就會有意識地問:“這種鏤空工藝品與我們當地的哪種藝術品相似?”學生就能馬上聯想到“瓜燈”,我也會順勢加以講解;在上六年級的《肖形印》時,我會故意讓學生體驗雕刻的技術等。
三、瓜燈文化進美術課堂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
在每年的中秋前夕學校都會選學生參加我市舉行的瓜燈比賽活動。這種約定俗成也為學生學雕瓜燈搭建了展示平臺,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要設計與自己的瓜的形狀相符合的圖案,設計好了再畫到圓形立體的南瓜上,最關鍵的“刻”,稍有不慎就會使圖案破損,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互評互學,其樂融融。手的不斷運動能促使大腦的不斷思維,在這手腦并用,相輔相成的簡單而又復雜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里得到滿足,審美水平得以提高。
四、瓜燈文化進美術課堂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在2014年帶20個學生參加瓜燈比賽,其中15個獲獎,有一個平時很沉默、不愛說話的孩子,他是一個家庭特別困難的留守兒童,當主持人宣布她獲得兒童組“二等獎”、獎金800元的時候,她高興地流著眼淚說:“我能用自己的雙手掙錢了!我能幫爸媽減輕負擔了!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我要好好學習……”
每次比賽結束時評委(當地知名的文學藝術家)的點評環節是學生學習的關鍵之處,因為他們會明白第一名好在什么地方,是立意,還是畫工、還是雕工,評委都會一一作答,這樣他們就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懷揣著對明年的憧憬,樂樂地離去。
當一個人對生活感興趣時,他就會覺得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從而有信心去獲得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可以說,濃厚的興趣豐富著心里生活內容,表現出積極個性。美術課本身就受很多學生的喜愛,讓當地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瓜燈文化進入美術課堂更讓學生喜笑顏開,因為這種無聲的傳統技藝能體現著學生的審美標準和藝術風格。當別人的和自己的那些技藝精湛的瓜燈展示出來的時候,那種驚訝、羨慕、新奇的感受很自然就流露出來了。這是任何理論描述與言語渲染都達不到的,運用這種有形因素形成的強烈感召力使學生充分領悟創造的魔力,這種激情會直接變成強烈的審美創造愿望。
瓜燈文化只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千萬分之一,如果能讓更多更優秀的傳統文化進入我們的美術課堂,那我們的課堂將何等豐富、多彩啊!因為我們都深知美育不僅僅是一項單一的教育,不是簡單地教會孩子繪畫、彈琴的技巧,更是對孩子啟智的過程,引導孩子尋找美、發現美,把美滲透到孩子的內心世界,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育教學。愿傳統文化融進少年兒童的血液里,讓人文素養根植于少年兒童的心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