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芳
摘 要: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單位,在英語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教學效果一直不太理想。本文以原型范疇理論為指導,探討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要重視基本范疇詞匯的學習,重視對多義詞原型意義和衍生意義的講解等,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
關鍵詞: 原型范疇 基本范疇詞 多義詞 詞匯教學
1.原型范疇理論的內涵
原型范疇理論源于當代語言學和哲學界提出的對經典范疇學說的顛覆,是認知語言學提出的基本觀點。其哲學根源基于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研究。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羅施(Rosch)、萊考夫(Lakoff)等人提出一種對語言各個層面的研究都產生巨大影響的理論,該理論認為,范疇不是建立在共享特征之上的,任何一組特征都不能準確界定范疇中的成員,范疇建立在相互交錯的相似性網絡之上,建立在“屬性”之上,屬性不是二分的,而是具有多值性和漸變性。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內所有成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原型范疇理論的特征
第一,范疇是沒有明確的界限的,是不確定的。范疇的邊界是不受限制的,從W.Labov關于辨認杯子的實驗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二,無標準化性。沒有任何標準化必要的和充分的屬性能夠定義原型范疇。不同的民族和種族對相同范疇中的典型成員的理解是不同的。第三,范疇有等級性。在一個范疇中,成員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越接近核心意義的詞具有明顯的原型特征,視為典型成員,反之,離核心意義較遠的成員為非典型成員或邊緣成員。例如“動物、家具、交通工具”這三個范疇的典型成員分別是“貓、椅子、小車”,而“波斯貓、扶手椅、敞篷車”則分別屬于這三個范疇的邊緣成員。第四,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疇存在著一種家族相似結構,一個范疇里所有成員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共同屬性。
3.原型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3.1加強基本范疇詞匯的教學。范疇可分為三個主要層次:上位層次(如furniture)、基本層次(如chair)和下位層次(如armchair)。基本層次范疇是人們認識事物最基本、最直接的出發點,向上可概括出更抽象的上義層次范疇,向下可切分出更具體的下義層次范疇。人類的大部分知識是在基本層次上組織起來的,很多思維是在基本層次上展開的。在基本層次范疇上形成了基本層次詞匯,它們處于詞匯范疇的中心地位,構成了整個詞匯系統的原型詞匯系統。這些詞匯是常用詞,使用頻率高,構詞能力強,在日常言語交際和兒童語言習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英語詞匯教學應遵循人類的最初認知規律,以基本范疇詞匯為教學重點,適當兼顧上位詞匯和下位詞匯。如教學“tree”的基本層次詞“palm”時,可介紹“tree”的其他基本層次詞“pear,peach,oak,pine,willow,evergreen”等。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掌握一組詞,從而大大擴充詞匯量。
3.2注重對多義詞原型意義的學習。根據原型理論,一個多義詞構成的認知語義范疇中總有一個更中心或核心的意義,因而成為其他詞義的原型,其他意義都是在這個意義基礎上進一步引申或輻射出來的。所以,多義詞學習中,我們應首先選擇詞義范疇中原型意義的義項進行重點記憶,實現對該詞初級階段的語義化,之后學習其他詞就會更容易。如一說到“笑”,我們首先想到的是“laugh”,那么我們可把它作為原型,具備“笑”但又強調不同方式的“笑”的詞有“chuckle,giggle,roar,smile,grin,beam”等。又如“arm”一詞最初的義項為“手臂、胳膊”,由此輻射出其他義項,如“臂形物;衣袖;椅子扶手;武裝、裝備”等。第一個義項,為原型義項,其他義項都是圍繞這一義項向外擴展而來的,而且義項由具體發展到抽象,因為各義項具有家族相似性。教師在講解詞匯時,通過原型意義一點點逐步引出一個詞的其他意義項,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詞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形成詞義網絡,增強記憶,學會使用,理解各義項之間的深層關系,為我們在特定語境中詞義的記憶提供良好的基礎。
3.2.1了解各義項之間的理論依據。詞語多義化過程主要包括兩種趨勢:輻射和連鎖。輻射是指詞的各個派生義項都是圍繞該詞的原型意義輻射出來的邊緣意義。如run(v.)一詞,原型意義是“跑”,而其他的引申義如“逃走”,“追逐”,“(船)行駛;(魚)游水”,“使運轉”,“掠過”;“使液體流動”等,都具備“跑動”這一原型特征。連鎖是指詞的派生意義只跟它前面的詞之間有語義關系,就像鏈條一樣,環環相扣。如puf(n.)一詞,原型意義是“(呼吸、空氣)短而快的噴送;一次噴出(汽或煙的)量”,其引申義依次如下:(1)粉撲;(2)包有果醬或奶油的酥皮點心;(3)(衣服上用做裝飾的)圓而松的褶折;(4)(對書、戲劇等)過多夸獎的評論。第四個義項似乎與原型意義沒有什么聯系,但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還是可以看出所有后來獲得的意義的原型還是這個詞的基本意義。可見多義詞的不同義項和它的原型原義項有密切的語義聯系,在記憶詞匯的原型意義基礎上,學習者應有意識地了解詞匯不同意義之間,以及各意義與原型意義之間的理據聯系方式,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掌握。
3.2.2根據語境掌握多義詞的衍生意義。在英語學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某個多義詞在某一特定語境中以非字面意義出現,這時我們可以根據該詞的典型意義猜測其在此語境中的衍生意義。語境可以實現原型意義到邊緣意義的擴展。如“fade”的本義是指“逐漸消逝、褪色、衰老”,啟發學生運用豐富的聯想,積極主動地尋找它的引申意義,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下面這幾個句子中的深層含義,如:
(1)Acolor may fade.(顏色變淡,褪色)
(2)Music fades.(聲音變小)
(3)A film picture fades.(圖像消失)
(4)Memories fade.(記憶已成云煙)
(5)Her looks fade.(容顏老去)
(6)Somebody can fade into the background.(漸漸消失)
我們在解釋“fade”的一詞多義現象時,可先掌握該詞核心意義為“逐漸消逝、褪色、衰老”,再根據具體語境,運用聯想、隱喻、轉喻等思維進行猜詞,從基本含義中推導出“fade”在以上六種語境中不同的義項,掌握詞匯的引申義,加深理解詞義的內在聯系,進而提高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4.結語
原型范疇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應充分重視詞匯教學中的認知因素,在其指導下進行詞匯教學,引導學生先重點掌握基本的高頻詞匯,再逐漸擴展至邊緣詞匯,并重點講解詞匯的原型意義,使學生通過聯想和推理的方法,深刻理解詞匯的引申意義。與此同時,教師應注重多義詞的教學,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擴大詞匯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建新.從理據性闡釋看“詞義聚合”研究范式的轉向[J].外語學刊,2010(6):41-44.
[2]Heine,B.et.al.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157.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3.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16.
[5]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39.
[6]張維友.英語詞匯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7]楊蔚.試析原型即相關認知理論的詞典效應[J].外語教學,2011(1):29-32.
[8]梁曉波,李勇忠.原型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6(4):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