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蓉
摘 要: 教學反思的出發點就是對教師教學情景進行科學的分析、推理、假設和檢驗,進而解決存在的問題,教學反思的開展,對教學效果的強化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應當重視教學反思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新課改 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看到了諸多教師在改革中的努力探索和大膽創新,一節節閃爍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課堂上,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目標更是貫穿課堂始終。在此,作為一線教師,我用批評和反思給改革賦予新內涵,就學習和教研中的感悟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首先需樹立正確的認識:反思性教學是一種教學思想
教師的成長是一個積累經驗、不斷反思進而提高的漫長過程。以往,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反思的重要性,但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狀態;如今,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的反思,對自己親歷的教育教學現象進行一番認真思考,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做出理性判斷和選擇。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觀點、看法,評價用于自己的實踐教學就是改進教學的行動。一邊教學一邊反思,教學與反思研究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風格。因此,反思性教學課前準備階段尤為重要,備課時要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要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關系,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做到運用自如。同時,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適時、適當地選擇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的問題,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等。
二、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師要做好教學反思工作,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思想理念和豐富的專業知識,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思維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否符合新課改的發展需要,及時更新不適合形勢發展需要的教學理念,樹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課改下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處處體現著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2.教師要努力豐富自身的語文專業知識。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對于新課改的實施及教學反思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那么,語文教師如何才能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語文專業修養呢?可通過研讀文學名著或著作、語文學術論文等。教師通過閱讀這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名著,不僅可以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還可以從中學會許多研究語文教學的方法。
三、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的探索
1.導入新課方式多樣化。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師能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就能很好地組織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否則學生容易分心,人在課堂,心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自然就會大打折扣,談不上有什么課堂教學效率,所以課堂導入就顯得格外重要。導入新課這個環節,對學生學科興趣培養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教師導入新課的方法不可千課一面,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的不同,選擇恰當的導入方法,進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1)多媒體導入,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如講《桂林山水》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桂林山水風景,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和如畫風景中領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從而在生動、直觀的形象中感受祖國河山的美麗,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從而很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做了很好的鋪墊。(2)故事導入由淺入深,寓莊于諧。如講《司馬光砸缸》時說:在宋代有一個小孩勇救掉到水缸里的玩伴的故事廣為流傳,大家知道是哪個故事嗎?故事的主人公又是哪個人呢?有的學生說出了故事的名字和主人公,接著讓熟悉這個故事的學生講述該故事,講述故事的學生講得生動形象,聽故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學生講完后一同走進課文,看看司馬光是如何靠自己的智慧營救掉到水缸里的伙伴的。(3)謎語導入,曲徑通幽,趣味橫生。謎語導入,饒有興味,平添了一種情趣。此外,討論導入法,創造條件,引導發現;成語導入言簡意賅,意蘊豐富……當然,導入新課要注意把握時間的長短。時間過長,容易喧賓奪主,影響教學內容的滲透。
2.突出學生中心角色,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總是擔心學生回答不好問題,不放心把課堂交給學生。由于教師執著追求終極結果,往往忽視了學生思維想象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一定時間基礎之上的,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信心。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觀點,對課文的分析感悟也是如此。每個人只要具有合理的思維,并得到發展,就實現了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和數學、物理的學習是有區別的。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主體認識,激勵學生實現自我認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學生合作參與、全面發展的情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一定要注重教材的研究,使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境設置等方面都有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突出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觀念。
3.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是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只能在主動學習中進行,打破教材的局限,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寓于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想象思維的空間里馳騁。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所說:一個人“停止了創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1)關于首創性。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特殊的、獨一無二的、新穎的、與眾不同的思維,獨特性和新穎性是它的特點,激勵學生實現自我認識,發表不同見解,標新立異。(2)關于求異性。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讓學生為尋找學習目標,探索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新的途徑,達到求異性的目的。(3)關于發散性。教師提供給學生相關信息,拓展思維想象空間,尋更多解答問題的方法及思路,注重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吳英紅.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策略.中國農村教育,2009.5.
[2]李艷容.有關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的探究.教育教學論壇,2012.25.
[3]曲雪霞.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學周刊,2011.1.
[4]李會君.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現代閱讀,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