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春
摘 要: 農村中學學生普遍存在作文“無米可炊”和“有米難炊”的問題。依據新課程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理念,農村中學可以挖掘本土資源,結合鄉土文學的積累與成就,探索一條適合農村學生實際的作文教學之路,從而有效提高農村中學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 農村中學 鄉土資源 寫作水平
一、農村中學的寫作困境需要發掘本地資源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長期以來農村中學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偏低,學生害怕寫作。學生雖熱愛自己的家鄉,但又不能真正觸及鄉土歷史文化的內核與精神實質,民俗風情的文化底蘊有待開掘,很多鄉土資源還沉睡在集體的記憶中有待喚醒。
在農村作文教學長期高耗低效的困境中,在苦苦探索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出路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眾多寫作經驗雖好但并不適合農村中學的寫作實際,必須另辟蹊徑,發掘特有資源,走一條有自己特色的作文教學之路。
二、新課標指明努力方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課程資源,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同時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廣闊的鄉土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庫。它有著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也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有千姿百態的日常生活。這些都為農村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農村并不缺乏寫作素材,缺乏的是對所在鄉土生活的發掘和思考。
三、鄉土文學提供了學習范本
鄉土文學自“五四”后開始在文壇興盛,一代文學巨匠魯迅被譽為“鄉土文學”的創始人和奠基者,他那富于濃郁鄉土氣息有強烈“鄉土情結”的作品開創了我國鄉土文學之先河,成為上世紀中國現代文學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此期間涌現出了如周作人、沈從文、汪曾祺等一批優秀鄉土作家,鄉土散文、小說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相應的文學研究也蓬勃發展起來。時至今日鄉土文學仍飽含生機不斷發展。當代作家如韓少功、賈平凹、陳忠實、莫言等都具有深厚的鄉土情結,他們執著地關注著鄉村大地和農民的生活,敘述著中華各地鄉土文化的變遷,寫出了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力作。莫言的作品扎根于高密東北鄉,在創作運用審丑、荒誕、變形等現代主義文學手法書寫鄉土,創造出了“現代主義化的鄉土中國景觀”,給中國的鄉土文學帶來了新的變化。鄉土文學的不斷發展豐富,理論的不斷深入完善,都為發掘鄉土素材怎樣寫好鄉土作文做了有力鋪墊和示范。
四、多渠道挖掘素材
1.文獻理論研究
師生可以通過圖書館、本地區報紙、網絡搜素、新華書店、地區文聯、鄉土教材等進行文獻搜集與研究。
師生還要經常閱讀鄉土大家,如魯迅、沈從文、趙樹理、孫犁、韓少功、賈平凹、莫言等的作品,通過研習名家的經典作品學習歸納寫作方法與技巧,搜集并整理本地鄉土資源的寫作資料。
2.實地訪談考察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師生在課余不僅要搜集鄉土文學素材,研究寫作方法,更要實在地走向鄉土,感受鄉土魅力。
如筆者曾和同學們一起進行鄉土采風。我們嵊州有2100多年的建縣歷史,素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的美譽,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于世。我們參觀了嵊州藝術村、越劇博物館、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施家岙繩武堂等。我們走向知識與民俗的擁有者,探訪村居老者、村居文化人,傾聽重溫經典:金庭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間隱藏了多少風雅故事;王子猷雪夜訪戴興盡而返,如此真性情又幾多瀟灑通脫;剡溪柔腸百轉既可滋養出絕色女兒歌喉婉轉,又可澆灌出鐵骨錚錚的嵊縣強盜保家衛國;大禹治水畢功了溪,禹余糧猶訴艱辛;剡溪古道始寧別墅,謝公屐處處留痕;溪邊胡村滄桑屋橋枯瘦秋水,曾記否鳳鳴朝陽;仙風道骨丹井甘水,芥子可以納須彌,小廟能容大乾坤;詠絮才女謝道韞,清風亮節王烈婦;劉阮遇仙圍棋傳奇,鹿門書院更鼓深沉,唐詩之路剡溪茶道千古芬芳……
3.用學校活動盤活素材
我們進行了一些相關活動盤活素材如:①不同地區的學生書面介紹自己的家鄉特色,同地區的學生統一修改成一篇介紹文章,在活動課時介紹給大家。②積累有關鄉土的古詩文。進行與之相關的文史知識、旅游鄉土知識問答、名句競猜接對、詩詞填空、朗誦,等等。③舉辦鄉土寫作大賽激勵學生踴躍參加,優秀作文編訂印刷成冊,在校內校際交流。④指導學生進行本鄉土的小課題研究。筆者指導的學生鄉土課題研究一項獲省三等獎,一項獲市一等獎。學生在課題研究中興趣得以激發、保持,寫作水平不斷提高。
五、文體訓練落到實處
同學們要學習運用多種寫作技巧表達思想感情,不僅注重有米可炊,而且注重有米怎樣炊。如根據文體,我們有意識地運用鄉土素材進行寫作。
記敘文:同學們會把田間勞作、花木栽培、山間采茶、冬至過節、村臺聽戲等素材寫進作文里。從農村現實生活出發,以普通人平凡事為主要描寫對象。力爭從平常中發現出不尋常,從普通中挖掘出特殊意義。
議論文:同學們積極搜集人物事跡作為議論文的事實論據。如在論及愛國時有的同學就會引用嵊州人物的事跡作論據。如清末民初的革命黨人王金發18歲就組織烏帶黨“抗捐抗稅,殺官奪械”,21歲中秀才,能文能武,23歲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日本東京大森體育學校畢業回國,進了反清志士徐錫麟等人創辦的大通學堂任兵體操教員,與鑒湖女俠秋瑾共謀東南大起義。又如馬寅初因多次公開反對蔣介石被抓,關押中仍“不思悔改”,態度非常強硬。蔣介石極為惱火,拍桌子罵道:“這個嵊縣強盜!”馬寅初回擊說:“我不是‘強盜’,是‘強道’,強大的道理,孔子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道。”
說明文:我們訓練寫說明文時同學們很多都寫到炒茶、竹編,還有很多寫燉鴨的制作、筍干菜的制作、年糕的制作等。
散文:魯迅的散文《好的故事》描述船行故鄉路上的美好印象,“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魚,一同蕩漾”。老舍《想北平》里的“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水中的小蝌蚪葦葉上的嫩蜻蜓”“雨后,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帶霜兒的玉李”。同學們從文學作品中領悟到一花一世界,慢慢走欣賞,同學們飽含感情地寫鄉土,并在全國作文競賽中獲獎。
總之,發掘鄉土素材用于寫作不是一種簡單的布景,而是一種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我們切不可拋棄刻在骨子里的鄉土印記,而去追求其他沒有身份認證的統一式寫作。
參考文獻:
[1]中共嵊州市委嵊州市人民政府編.人文嵊州叢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
[2]魯迅.魯迅文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3]徐上峰.被冷落的中國鄉土文學.西安晚報,20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