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連枝
摘 要: 兒童文學的語言和內容符合小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發展水平,學生通過兒童文學不僅能夠進行基本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模仿,而且能夠促進情感的發展和價值觀的樹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兒童文學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但是兒童文學的運用需要正確策略的支撐。
關鍵詞: 兒童文學 小學教育 語文教學
一、兒童文學的基本特征
兒童文學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之一,以小學生為主要對象,通過富有情趣、短小生動、貼近生活的語言表達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具體包括:一方面是聽過一些故事解釋一些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狼和小羊》通過狼和小羊搶水的故事,告訴學生狼這種動物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通過故事傳遞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例如《孟母三遷》傳遞母愛的問答,《愛你本來的樣子》教育學生要喜歡自己、愛護自己等。從上述兒歌中可以看出,兒童文學的內容比較簡短,語言比較通俗,基本沒有理解和閱讀的難點,這個表現形式是與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發展特點相適應的,因此內容易懂,學生容易接受。同時,兒童文學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性的特征,包括童話、寓言、小說、散文、詩歌等,學生在兒童文學的學習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在模仿中慢慢掌握詞匯和語言。因此,通過這種文學形式進行語文教學,是有效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兒童文學的必要性分析
(一)兒童文學的內容符合小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的發展特征
小學階段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生通過模仿和交流不斷積累詞匯,并開始在語境中使用這些詞語。這個階段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他們的思維依靠具體形象的事物,呈現出思維的間斷性和記憶的簡短性。他們在學習生活規范和記憶時,采用單事件學習和記憶法。他們的思維呈現習得事物的累積學習。這個思維特點,要求語言的表達要短小精悍,學生只有在簡單句的語言表達中才能體會情感,習得知識。兒童文學的表達大多采用的是一些簡單的語詞,這些語詞與小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相適應,小學生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這是促進學生進行語言模仿的重要推動力。只有明白文本的含義,才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自我選擇的模仿,并在生活化的語境中進行運用。
(二)兒童文學的故事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
小學不僅是學生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且是情感體驗的敏感時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學生對語文文本思想和情感的感知和理解。兒童文學中的形象是豐富的、生動的,其故事情節是天真活潑的,是欣喜和愉悅的。這樣的文學形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夠豐富學生的預感,促進學生寫作的基本模仿,這些都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目標。例如兒童詩將生活口語與音樂的節律相結合,朗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成人的幫助理解內容,并初步感知兒童詩的語言美。兒童故事的趣味性不僅使兒童歡愉而且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樣的教育不是說教式的而是感染式的教育,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
(三)兒童文學豐富著學生的精神世界。
洛克指出,兒童天生是一種白紙,后天接受什么樣的思想決定了兒童將成為什么樣的人。小學是學生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應該著手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思想的輸入和培養良好道德認知的階段。但是,這一階段孩子的學習是感性的,他們只做自己樂意做的事,而不會像成人自我約束地做需要而不樂意的事。兒童文學豐富性、形象性的特征使兒童樂意接受教育,而兒童文學的內容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和外國有豐富的兒童文學故事,由多樣的兒童文學形式,這些都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三、小學語文運用兒童文學開展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兒童文學和成人文學不同,從兒童發展水平出發展開教學。
兒童文學的主旨是“以善為美”,通過簡短的故事向學生傳遞一些基本的道德,由于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兒童文學的一個故事只傳遞一個基本的道德,例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塑造的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不斷尋求新事物,追求自由公平的世界,追求友誼。單一道德的傳遞是與現實社會道德的復雜性是不相吻合的,這是兒童文學區別于成人文學的本質特征,成人文學“以真為美”強調在現實生活中道德的實踐性和可行性,強調道德的現實轉化,而兒童文學則側重道德觀的樹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兒童的思維發展特點和生活經驗,從兒童出發進行道德的渲染和教育,引導學生習得明確的是非觀念,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例如,兒童文學傳遞和小朋友吵架是錯誤的行為,旨在教導學生要文明,要友善,在現實社會中吵架的理由顯得非常重要,合理的吵架我們稱之為講理或者爭辯,學生的年齡顯然很難理解,因此兒童文學的教學要從兒童的發展出發教學。
(二)利用兒童文學的特征,促進學生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80%是由兒童文學構成的,兒童文學的語言和內容特點與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相吻合,這是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教師要充分發掘兒童文學的內涵,發揮兒童文學語言和思想的啟發性,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展開想象,從而形成互動課堂。例如《廬山的云霧》,廬山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沒有親眼看到,廬山的云霧學生沒有身臨其境的感知,因此廬山云霧的感受一方面是通過文章的語言,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學生想象的感知。這時,教師借助音樂,引導學生在意境中聽本課的朗誦,并閉起眼睛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并根據語言通過圖畫進行描述,通過畫畫和講述,課堂的氣氛逐漸活躍,廬山云霧的美景逐漸立體,在借助文章語言解釋自己圖畫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基本內容,并更好地發揮想象力,感受語言的美麗。
(三)發揮兒童文學在課外閱讀中的作用,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無論是字詞句的準確使用、語文文本的理解、語言的表達和寫作還是文學知識的積累都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單一的課堂學習,無法實現語文知識的豐富性要求,語文課堂的實踐是有限的,語文課堂所能接受的語文知識是有限的,而語文的學習是無邊境的,因此,語文的學習必須突破課堂的時空界限,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展開語文文本的閱讀、文學知識的寫作和語言的表達。課外閱讀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教師和同伴的監督,閱讀的有效開展大多依靠于文本內容的豐富性,兒童文學的內容簡單語言精練,通俗易懂,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兒童文學促進學生有效地展開課外閱讀,包括引導學生學習兒童文學文本,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
綜上所述,兒童文學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兒童文學形式的多樣性滿足該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同時語言和內容的簡單特征有效促進該階段學生語言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兒童文學和成人文學的區別,從兒童出發展開教學,注重利用兒童文學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發揮兒童文學在課外閱讀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湘云.淺談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50-52.
[2]卓洪艷.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以兒童詩為例[J].教育探究,2010,03:57-62.
[3]雷永梅.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地位[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