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蘭
摘 要: 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求教師必須對課上學生的錯題高度重視。雖然很多學校都在使用糾錯本,但沒有形成合理的糾錯模式,更不要談高效糾錯。作者介紹了如何教學生建立和使用糾錯本,如何達到高效。只要錯題在糾錯本上出現過,再次遇到不僅要做對,而且要很熟練。如果達到這個效果,糾錯本才算發揮了作用。
關鍵詞: 初中數學 高效 糾錯
法國數學家阿達瑪曾經說過:“即使優秀的數學家也經常犯錯誤,不過他們可以很快發現并改正。”初中學生經常犯錯誤,卻不能及時發現,有時老師講過了還不見得能理解。所以教師對學生的錯題要重視起來,讓學生在第一次犯錯誤時就能發現自己錯在哪里,便于以后學習。同時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基本邏輯推理能力,但是好動、注意力不能時刻集中,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斷裂。尤其對于自己出現的錯誤,不能自主及時地理解并糾正,導致一道題一錯再錯。現在聽老師發牢騷最多的一句是:這道題都講過三四遍,學生還是做不對,怎么辦?
出現這種現象應該多反思,如何讓學生在第一次沒能掌握的情況下快速掌握?我想到糾錯本。初中學生接觸的學科越來越多,理解錯誤的東西也會很多,如何教會學生建立、使用糾錯本,并達到高效,是糾錯本使用的關鍵。
一、糾錯本的建立和使用
在學期一開始先布置下去,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時作業本那樣的本子,要求這個本子在一學期內要好好保管,用完再往后面訂上一個新的。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以后完整保留糾錯的題目,日后如果想回顧也有相應資源,另外防止學生由于沒有完成糾錯的題目而換新本。
本有了,糾錯的題目應該怎么要求?以前也使用過糾錯本,一張卷子講完后,給學生一節課時間把所有錯題改到糾錯本上。我試了很多次,其實一次性糾這么多錯誤,沒有誰可以完全掌握卷子上的所有錯誤。試想學生錯得越多,肯定理解不了。如果一次性掌握,還用得著我們教?我們只需要把所有題型放到學生面前,做題記題不就行了?但是學生沒有這種能力,連老師也不見得能一次掌握所有錯題。再說就是一次性記住題目,下次遇到的時候就能正確地做?數學的特點就是靈活、萬變,所以最好讓學生理解來龍去脈,以及所謂的過程。
基于以上情況,現在讓學生每天寫一道糾錯題,內容可以是老師今天講課過程中出現的題目,也可以是自己做題中遇到的題目。首先題目的數量使學生一次發現自己的錯誤,又不會占用學生多少時間。這樣學生從內心接受這種模式,真心糾錯,使糾錯達到應有的效果。題目由學生自己定,只要是他們曾經做錯的題目。因此,糾錯內容可以是當天學過的定理,也可以是一道題目。只要是學生犯過的錯誤,都有必要糾正。每次課代表拿著某個學生的本子向我投訴:看,老師,某某某就改了這樣一道題。我暫時不發表言論,到班以后暗自觀察那名學生是否真是那個地方做錯了。長此以往,學生慢慢接受本上的題目都是自己做錯的。
糾錯本上應該體現的內容,首先將題目抄上,將正確答案用紅筆認真書寫一遍。最后附上這道題做錯的原因,可能是計算問題,也可能是方法問題,總之整理好的糾錯本復習時自己能看懂就可以。
二、糾錯本如何達到高效
1.糾錯本必須經過老師檢查。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做錯的題目,講過了,糾錯了還能有什么問題?在我讓學生糾錯的過程中,每次都能檢查出解答仍然錯誤。所以每次糾錯的題目,必須認真檢查,保證學生的解法是正確的。對于那些沒有認真糾錯的學生,先要求他們改正,然后耐心講糾錯的好處,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糾錯的作用。下一次糾錯的題目,他們才會認真聽課,保證自己不再犯錯。慢慢的,隨著成績提高,學生變得主動,甚至有的學生每天主動改兩道錯題,看到這個我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
2.給學生機會展示糾錯的題目,提高他們的興趣。為了讓學生用心糾錯,每次上課先由數學課代表選號,各小組這一號的同學準備自己昨天糾錯本上的題目進行講解。同組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由小組長做小老師,如果糾錯正確加分獎勵。這樣做不僅使同學回顧自己的錯題,同時保證糾錯的題目解答正確,而且讓本小組同學回顧這道題。一個班九個組,每組講的內容不同,但都是同時進行。真正實現分層次、立體、大容量課堂。教師要眼觀六路,發現哪個組糾錯的題目比較典型,可以邀請學生面對全班同學再講一次。學生很喜歡這種形式,思維發散。可能可以達到幾分鐘掌握兩三道題的效果,下次遇見不僅能做對,而且知道在哪兒曾經見過,形成很好的知識網絡。
3.復習的時候正確使用糾錯本。初中學生的記憶是有限的,每次考試之前的復習,第一站就是糾錯本。讓學生重新做糾錯本上的每一道題目,將不會的做標記。全部做完以后,分小組討論。如果本小組不能解決,可以寫到本組的板上,全班學生都來看這一道題目,程度比較好或者對題目比較熟悉的同學很快做出解答。這樣做不僅讓提出問題的學生學會一道題,還會讓他有主人公的感覺,對這道題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其他學生在講解過程中也會有所收獲。
綜上所述,如果能把糾錯本規范地建立和使用起來,不僅會提高學生的成績,而且能培養學生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數學思想的意識。所以老師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貪多,要腳踏實地地跟學生一起走過學習、思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