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銀花
摘 要: 教學互動是讓教師和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宗旨,只有教師和學生充分互動,才能讓學生在一節課上獲得較多的知識。只有關注數學教學過程,關注學習過程中的學生,才能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在過程中成長,在過程中創新。
關鍵詞: 高效互動 小學數學教學 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其實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互動性教學過程。教師要重視和學生的交往,優化教與學的關系,并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和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互動教學,教師要善于明確互動目標,充分發揮教育機智,增強互動的有效性;建立平等和諧的對話機制,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利用實際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善于互動交流,從而使互動教學真正有效。
一、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加入
做好課前準備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礎,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依據。要在數學課堂上進行互動教學,就必須提前做好互動教學的準備。小學數學教師在寫教案的時候,一定要思考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對于那些重點和難點知識該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欣然接受這些知識點,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課前準備是非常關鍵的環節,但是一些教師卻不以為然,認為備課沒有必要,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教師一定要刻苦鉆研,努力吸收新的知識和信息,將這些知識巧妙地融進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而且在設計備課時,要防患于未然,準備多套方案,隨時應對學生的不同回答,充分做好彈性化準備。另外,教師在備課時也要留出一定的時間,提出一些有創意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對話機制,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
現代教學,本質上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這種過程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過程,這種活動過程的表現形式是一種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項互動。那種教師權威式的講解與“獨白式”的傳授不可能產生行之有效的互動。課堂有效的互動需要寬松的外部條件和良好的心理環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諧的對話機制是課堂有效互動的基礎。所謂的平等和諧的對話,應當是人人參與,包括良好的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這種對話應當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合,并且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反饋,才能產生新知,這樣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反之,如果這種對話帶有壓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學生體會不到寬松的環境,那么學生便不能完全打開心扉,釋放情感,這樣的互動是達不到境界的。教師應當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贊賞,多一些鼓勵,就能讓平等和諧地走進課堂。
三、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互動交流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達到這個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由教導者轉變為合作者,力爭營造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和學生一起學習、合作交流,甚至讓學生上臺做老師,使數學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在“辯論賽”和學生“有多種解法或想法”時,教師可讓學生上臺當老師,講解解題思路,教師自己可坐在學生的座位上適時進行組織和引導。如:“××老師,你能將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嗎?”“××老師講的話,大家聽明白了嗎?”“如果不明白,誰愿意再當老師到臺上講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儼然一位有經驗的小老師,講得頭頭是道,甚至用學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讓臺下的學生更理解自己說的意思。通過和學生換角色,課堂氣氛更融洽,學生學習更投入,學習效果更好。
二、組織分組學習
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的重點理念之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分組合作學習能使小組成員之間建立積極的互助關系,每一個成員都認識到自己與小組及小組成員之間是一種同舟共濟的關系。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積極互賴的學習目標。在這種合作性目標中小組成員共同承擔責任,組內無競爭壓力,有利于調動成員的積極性。其次,強調積極互動,小組成績取決于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合作。最后,做到學習資源共享。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師是學生分組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實踐者。分組合作學習的落腳點不是把學生分成小組就行,而是分組后在課堂學習留給學習小組問題和任務,讓學生覺得分組有必要,有好處,讓各小組有事可做。
三、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
備課是一個教師課堂教學的基礎,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依據。要做好教學互動,首先教師在寫教案時就要思考如何讓學生主參與課堂教學,哪些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而哪些知識點學生容易跑題,如何引導學生回到原來的討論范圍中。教師要刻苦鉆研,努力吸收新的知識和信息,并融會貫通于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在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的不同回答預備多種方案,充分做好準備。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提問的時間與空間,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
四、科學地進行評價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藝術。”教學評價不就是藝術中的“藝術”?小學數學數學離不開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考試和評價常結合進行。從評價方式說,我們不能只注意顯形的分數或等級,還應考慮學生在自信心、情感、創造性等方面的表現,從而對不同的學生作出差異性的評價,對學生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要改變單一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做法,可以由同學、家長參與評價,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特別要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鼓勵學生對自己的考試成績作出分析和解釋,鼓勵他們關注考試的反饋信息。在自我評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說錯誤的原因,然后把更正的結果給老師看,加強他對題目的反饋。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在鼓勵贊賞的同時還要注意評價既肯定學生的成功與進步,又及時鮮明地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與錯誤,讓學生清醒、正確地認識自我,進而主動改變自己,完善自我,促進自身發展。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考試之后進行積極反饋,在考試評價中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激勵,不斷總結自己,提高自己,這對他們學會學習,促進自身的發展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郭志龍.淺談小學數學中的合作學習[J].新課程,2012(01)中旬.
[2]李星云.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評論,2009(28).